設計師 彭子宸 Muse Design Awards 金獎作品《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
年輕設計師 彭子宸(Peng, Tzu-Chen) 創作的《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正是如此一場關於「水、光、生命與永續」的藝術對話。
當「自然」不再只是設計靈感的來源,而成為空間的精神內核,一件作品便超越了形式,進入與生命共振的境界。由年輕設計師 彭子宸(Peng, Tzu-Chen) 創作的《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正是如此一場關於「水、光、生命與永續」的藝術對話。這件作品於2025年榮獲Muse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類──公共藝術與裝置藝術 金獎,讓年僅17歲的他成為該項目最年輕得獎者,也讓國際設計圈再次看見台灣新世代設計力量的潛能與格局。
2025年榮獲Muse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類──公共藝術與裝置藝術 金獎,讓年僅17歲的彭子宸成為該項目最年輕得獎者。
從建築專案中庭啟程的創作契機
這件作品的誕生,其實源於一次偶然的契機。磐石設計於某個建築專案中,計畫在中庭設置一座貫穿上下樓層的大型裝置藝術,原本合作設計師因私人計畫安排無法承接。當時僅 16 歲、仍在學的彭子宸,主動提出想親自嘗試──這是他第一次承接如此規模的創作,也是他藝術生涯的重要起點。
「那時候沒有想太多,只覺得這是一個能用自己方式說話的機會。」他回憶道。從概念構思、模型推演到結構技術,每一步都在摸索與實驗中完成,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多。作品最終以融合雕塑、金工與環保再生媒材的形式完成,在建築與自然之間建立起流動的詩意張力。
光、水、雲、地的共生哲學
《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以東方「上善若水」哲學為靈感,藉由「天之圓」、「雲之界」、「水之心」、「地之境」四個層次,構築出一場關於時間、生命與環境共存的空間敘事。
頂層「天之圓」以圓形天窗導入自然光,霧化薄膜與半透玻璃使陽光化為柔和光暈,隨時間流動而變化。中層「雲之界」懸掛多層再生壓克力與霧膜片,光霧交錯形成漂浮感,象徵思緒流動;「水之心」的水滴模組透過感應控制,銀色水珠緩緩滴落,折射出星辰般的光影;而地景部分「地之境」則以拋光不鏽鋼與再生鋁線勾勒出山形曲線,光、水與影的交融,使地面如山水畫般流轉。
「我希望觀者能在行走、凝視、聆聽中,慢慢體會自然的呼吸。」彭子宸說,這不只是一件被觀看的作品,而是一個能與人共感、共呼吸的場域。
技術與詩性並行的挑戰
這件作品的實現,遠比表面詩意的畫面更為艱難。
由於結構採懸吊鋼索系統與可拆卸模組設計,製作過程必須兼顧穩定度與安全性。彭子宸花費大量時間使用3D列印與電腦模擬進行結構力學分析,每一次誤差都意味著重新建模與等待漫長的列印過程。「有時候為了修正一個比例,可能就得重新跑好幾次數據。」他笑著說,「那段時間幾乎每天熬夜,連吃飯時間都拿來修模型。」
然而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作品在結構與美學之間取得了罕見的平衡。作品主體以再生玻璃、回收壓克力板與再生鋁件構築,表層使用低VOC天然塗料與植物性顏料,並導入高效節能LED與自然光循環系統,達成封閉式的水霧循環機制。這種從設計概念、材料選用到技術實踐皆環環相扣的思維,也讓作品同時成為藝術裝置與永續實驗的結晶。
「水」的隱喻──從柔性美學到環境思辨
在創作過程中,彭子宸反覆思考「水」的象徵意涵。
水,無形而包容,柔軟卻有力量;它能反射光、滋養生命,也能改變地形。這種「以柔克剛」的特質,正是他希望傳遞的價值。「我們常說設計要有力量,但力量不一定是剛性的,柔軟也是一種力量。它可以包容、可以滲透,也可以改變世界。」
他以此觀點延伸出「共生」的哲學——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不再是掠奪與主宰的關係,而是循環與尊重。作品透過光、水、聲與霧的交織,營造出一種可被體驗、可被感知的永續情境,讓觀者在沉靜中重新感受自然的溫柔力量。
當藝術走向永續:作品的再生價值
《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並非一件靜態的藝術品。它的模組結構設計,讓作品能依據不同展區條件重新組構、巡迴展出。展覽結束後,所有材料均可回收再利用,延續「水即生命、善即行動」的理念,同時也透過雲霧與穿透視覺與觀者產生互動。
這樣的設計思維,不僅體現永續精神,也讓藝術真正走入生活。「我希望作品不只是被觀賞,而是能被不同城市、不同世代再次閱讀與共感。」彭子宸說。
這種兼具教育性與環境思辨的藝術實踐,使《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超越單純的視覺創作,成為一場「共善之行」——讓觀者從美的感受出發,進而理解自然與人類共生的可能。
《水善若地 · 靜流共生》是一件關於「流動」與「共生」的作品,也是一位年輕設計師對時代提出的溫柔回應。
在光影與水霧交錯的空間中,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藝術的詩性,更是一種新世代設計思維──從個人美學走向社會關懷,從物質創作延伸至精神共感。
如同作品所傳遞的哲理:「柔中有力,靜中生慧,於無聲之處,見永恆之善。」
這份靜流之善,也許正是設計之所以動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