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鎮出發 讓設計走向未來:雙城獎論壇三方觀點交鋒
江蘇鹽城珠溪古鎮。
關於設計,在規劃空間結構與表象之外,其實是一種關於未來生活的想像與詮釋。在這個科技高速演進、人文觀念不斷變化的當下,設計師宛如時代的觀察者與實踐者,以創意為筆、文化為紙,仔細記錄著這個世界的蛛絲馬跡。而2025年第三屆「雙城獎」設計論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江蘇鹽城珠溪古鎮舉辦,在古鎮的時光縫隙中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設計之門。
「言+買書匯‧書亦生活空間」。
「言+買書匯‧書亦生活空間」。
「言+買書匯‧書亦生活空間」。
本屆論壇選址於江蘇鹽城珠溪古鎮「言+買書匯‧書亦生活空間」,一處融合閱讀、藝文與生活美學的文化場域。書牆間流轉著墨香,也迴盪著當代設計的多重聲音。這樣的選址不僅極富象徵意義,也與「雙城獎」一貫追求的文化價值及交流精神不謀而合。論壇邀請三位重量級講者:一研設計制研所創始人陳宗瑩總監、南京藝術學院孫智強教授,以及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創辦人邵維晏建築師,分別從設計行銷、創意實踐到AI應用,展開一場兼具深度與未來感的跨域對話。
現場貴賓簽到。
作為一場深具影響力的設計賽事,「雙城獎」致力於打破地域與專業的壁壘,透過「雙城」之名連結兩岸城市、設計師與文化思維,徵集涵蓋住宅、商業、公共等多類型的空間作品,並以高規格評審制度選出兼具創意、功能與美學價值的優秀設計。它不僅是展示的平台,更是思想碰撞與產業升級的催化劑。
論壇現場。
論壇現場。
論壇現場。
論壇現場。
陳宗瑩總監:五力模型下的設計轉型 從創作個體到品牌建構者
身為一研設計制研所創始人的陳宗瑩總監以橫跨媒體與設計實務的背景,觀察出設計師在當代產業結構下所面臨的挑戰與必備的轉型能力。他開宗明義指出:「設計師不能只會做設計,更要懂得行銷自己、塑造品牌,並擁抱新科技,才能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陳宗瑩總監。
他進一步歸納出設計師在未來需要掌握的「五力」,包含:AI力、文字力、反向力、設計力與品牌力。
AI力,意味著設計師必須掌握工具的脈動,從透過AI工具直接生成圖像到進行案場模擬、資料整合與邏輯推演,「AI已經不是未來,而是當代的日常。」陳宗瑩總監指出,設計師與一般使用者的差異,不在於能否使用工具,而在於如何運用工具構思出具原創性與文化深度的內容。當人人都可生成圖像,設計的價值將更仰賴思考深度與內容詮釋。
文字力則是AI時代被再次重視的語言工具。他特別提醒:「懂文字的人,將在AI時代擁有最強的控制權。」因為AI生成的背後依賴的正是語意的清晰度與邏輯性,誰能運用最準確的語言表達需求,誰就能引導出最理想的設計成果。
陳宗瑩總監。
「反向力」則是他在面對設計同質化現象中所提出的警訊。在AI大量複製與優化的效率之下,手工感、現場經驗與材料質地反而成為不可替代的珍貴價值。他預測,未來將興起一波回歸真實與體驗的潮流,人們將渴望觸摸得到的質感、親身感受到的溫度。
至於「設計力」與「品牌力」,則是陳宗瑩總監對設計核心價值的最後堅持。「AI可以畫圖,但畫出來的不是你的設計。」他強調,設計師必須保有對構圖、結構、比例與美感的敏銳度,並學會將自己的風格轉化為品牌語言,讓創作在市場中被辨識、被記憶。
陳宗瑩總監。
論壇最後,陳宗瑩總監以一句簡潔而深遠的話作為總結:「設計的未來,不在於你用什麼軟體,而在於你的用心。」這句話,除了為全場講座定調,也為設計師們的發展道路指出清晰方向。
孫智強教授:設計教育的革新與人文思辨 從「作業」走向「品牌」
來自南京藝術學院的孫智強教授,則從設計教育與文化符號的角度切入,帶來一場深具厚度的人文論述。他以「設計的起點是美,終點是人」為題,從中國現代美學發展談起,回顧民國時期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區分了美術與設計的本質差異,前者是自我表達,後者是為大眾服務。
孫智強教授。
孫智強教授強調,設計是一種公共語言,設計師不該只是追求個人風格,而應懂得與甲方、用戶進行有效溝通。「作品要自己喜歡,也要讓別人接受,這才是成熟的設計邏輯。」
在談到AI對設計教育的衝擊時,孫智強教授並未全然否定科技的價值,但他強調,AI無法替代設計師的文化判斷與情感溫度。「AI可以學習風格,但學不會人類的靈感。」他主張設計教育的核心仍應回到「創意美學思維」,鼓勵學生從文化、地方精神、歷史脈絡中尋找設計的根源與靈感。
孫智強教授。
孫智強教授也詳細闡述品牌建立的五大階段:品牌定位、品牌超越、品牌管理、品牌傳播與品牌爆紅,並指出「設計的最終目的不是畫出一張漂亮的圖,而是創造被記住的形象。」在他看來,「記憶」才是品牌的核心。
在實務案例中,孫智強教授分享了「丹陽眼鏡城」的設計轉型經驗,如何透過標識系統與公共藝術重新塑造城市意象,使地方產業不再是冰冷的製造機器,而成為具有人情與記憶的城市名片。
孫智強教授。
對於設計教育的反思,孫智強教授提出:「設計課堂裡的『作業』,應成為能進入市場的『作品』,進而轉化為『產品』與『品牌』。」他強調教育與實踐的接軌,並分享自己帶領學生參與地方設計案、校企合作與品牌建構的經驗,將設計學習延伸至真實社會,深化學生的市場敏感度與產業實踐力。
演講尾聲,孫智強教授歸納出設計師應具備的五個「說」的原則:理解需求、釐清對象、選擇語言、確認準確性、激發力量。「唯有懂得傾聽,設計才會真正被理解。」
邵維晏建築師:AI共構的未來設計生態 從工具到創意同盟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創辦人邵維晏建築師,則從AI技術與設計融合的角度出發,帶來一場引人入勝的前瞻性演講。他以一句話開場:「AI不會取代設計師,但會淘汰不用AI的設計師。」清楚點出未來設計思維所面臨的抉擇與轉型。
邵維晏建築師。
他提出竹工凡木團隊研發多年的「7i設計架構」,從品牌定位(Mi)、產品梳理(Pi)、視覺系統(Vi)、空間設計(Si),再到潮流互動(Ti)、智能體系(Ai)、營銷力整合(Bi),構築一個涵蓋策略、創意與執行的整合式生態。這種系統化的設計邏輯不再是單點輸出,而是一種可持續演化的架構,呼應當代多變的市場需求。
邵維晏建築師現場展示多個AI導入實例,例如建築平面圖經上傳後,3分鐘內生成3D效果圖,協助團隊快速提案與模擬;或以AI進行家具草圖演算與列印,從概念到實體只需數日,大幅縮短開發週期。
邵維晏建築師。
然而,邵維晏建築師強調:「AI的價值不在於代勞,而在於擴張你的想像力。」他提出「AI越簡單,你越要複雜」的設計觀點,設計師應將更多能量投注於文化轉譯、風格創新與情感構築。例如他所操作的「新中式未來風」即是將傳統與未來主義交融,透過AI進行語彙融合與樣式疊代,創造出全新的設計表現形式。
他也談到「輕生活」將成為未來五年的核心關鍵字,源於後疫情時代人們對多元、彈性與心理自由的渴望。他運用自創IP「BK大小孩」打造跨域場景,結合動漫、建築與家居產品,成功連結Z世代與設計語言的未來可能。
邵維晏建築師。
最後,邵維晏建築師以一句話為演講作結:「在未知的未來,想太多都是問題,做得多才是答案。」這份務實與開放並存的態度,無疑為所有設計從業者注射下一劑強心針。
設計的答案 在書頁與時光之間
在珠溪古鎮靜謐的時光流轉中,設計的問題與解方,悄然浮現於紙頁之上與講者聲音之間。AI不再只是科技名詞,更是設計師日常的工作夥伴;品牌不再只是無趣標誌,而是文化記憶的具體象徵;教育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價值與創意的啟動鍵。
全場貴賓合照。
本屆雙城獎論壇絕非是一場單純的設計知識傳遞過程,還是一次跨越世代與地域的積極互動。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設計的價值或許正來自於它對人性的珍惜,恰如一本被翻閱多次的好書,不斷被重新理解,也不斷被重新書寫。透過本屆論壇的觀點交鋒,設計師們以具體行動回應技術衝擊與文化責任,也為後AI時代的設計美學勾勒出一種更開放、更多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