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只在地,更是全球語言:從文博會上的「地磚拖鞋」看 PDM 走向全球策略

今年的文博會現場,泰國展區的一雙「地磚拖鞋」意外走紅,鞋面如街頭 Z 字型水泥磚,荒謬又幽默。從一則挑戰「拖鞋可以是什麼」的創意發想貼文,短時間內全球社群分享超過 30 萬次,引發台灣網友熱議。但如果真能把地磚穿在腳上,也是今夏最酷穿搭了吧!

從「拖鞋可以是什麼」出發 開啟全球對話

PDM Brand,全名為「 Product Design Matters」,成立於 2010 年,以家居設計起家。從地墊、摺疊桌、雨傘到拖鞋,線上線下的產品發佈企劃幾乎都能掀起熱議,不光是泰國家居設計圈的創意代表,更是被產品設計耽誤的廣告企劃!

今年七月,PDM Brand 在臉書發布了一組拖鞋概念圖,以 HE SHE IT 為名,將泰文「อิฐ」(磚塊)的諧音融入在產品名稱上,代表不分性別都可以穿的設計。PDM Brand 擅於將日常經驗轉化為設計靈感。雨季裡「會噴水的地磚」是泰國人共同的生活經驗,人人靠拖鞋避險。團隊以此作為靈感來源,轉譯成帶有幽默感與實用性的「地磚拖鞋」,不僅回應城市文化,也讓平凡場景成為時尚語彙。

生活感的全球設計 不追求刻意在地

PDM Brand 共同創辦人 Doonyapol Srichan (Dew) 認為設計是一種全球語言,若過度強調「泰國性」反而侷限可能性。他在金點設計論壇中提到,人字拖不只存在於泰國,而是亞洲多地的共同經驗;設計應從「我能做什麼」,「生活需要什麼」為出發點,以世界共享的生活元素出發,建立跨國共感。

因此,PDM 的在地性並非表象裝飾,而是源自日常文化的體驗。Dew認為設計無須過於擔心喪失泰國性,因為由在地人設計的作品早已將泰國性深植設計之中。這樣的理念回應了品牌初心,Dew 觀察到家居裝飾雜誌常用地毯美化空間,但在泰國濕熱氣候,需要適合東南亞國家氣候的編織地墊,以材質、顏色與工藝創造創造新的可能,並引領家居軟裝潮流。

看重「點子」與「創意」的靈活思維

除了在設計語言上的精準轉譯,PDM Brand 在品牌經營上展現靈活而成熟的策略。雖然沒有自有工廠,但他們將優勢放在「點子」與「創意」。每件商品皆由團隊或外部設計師提出原創概念,並透過社群測試市場反應,再決定小量試作或進一步量產。

PDM 亦經營設計選物平台,販售來自不同設計師的作品,營造出更完整的生活美學氛圍。他們也積極展開跨界合作,例如與泳裝品牌 Aprilpoolday 推出聯名「龍蝦地墊」,或與 Uniqlo Thailand 合作,將地墊花紋轉化為托特包滿額贈禮,展現設計延伸的多元可能。

此外,PDM 也提供設計顧問與監製服務,協助其他品牌完成從概念到商品化的全流程,讓創意能被更廣泛地落實與流通。這些策略不僅為品牌保有彈性與創作自由,也同時穩健拓展收入結構。藉由海外設計獎項(如金點設計獎)與展會(新加坡設計週、文博會),PDM 積極累積國際能見度,逐步建立一個以生活感為核心、卻能跨越邊界的當代設計品牌。

走入群眾中的靈活商業策略

PDM Brand 也擅長掌握社群節奏,推出「PDM Creative Wednesday」系列貼文,定期拋出挑戰日常物品的新想法,以天馬行空的設計概念圖引發討論。共同創辦人 Dew 曾說:「設計如何讓人驚訝、如何抓住情緒,讓觀者願意參與,就是最好的社群策略。」

這次引起關注的「地磚拖鞋」,以及去年掀起話題的花朵造型摺疊桌 Sunny 系列,並延伸出椅子、邊桌、雨傘等系列產品。這些產品都是從熟悉的生活物件出發,重新轉譯為趣味與實用兼具的設計。Dew 更強調,不怕被抄襲,反而認為公開分享才是好點子被看見的關鍵。他坦言:「如果手上有個 Big Idea 卻不發表,最後被別人搶先,那才是真正的浪費。」對 PDM 來說,社群不只是曝光工具,更是線上的創意實驗場,讓概念在被市場檢驗的過程中逐步成形,進而推動品牌的靈活與創新。

地磚拖鞋:為品牌策略注入創意活力

PDM Brand 首度在文博會亮相台灣,觀眾不僅親身體驗幽默又寫實的地磚拖鞋,也見證品牌如何從日常觀察出發,將生活感轉化為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提案。對於思考品牌出海的台灣創作者而言,PDM 提供的不只是案例,更是一套可參考的策略:重新詮釋日常物件,透過材質與設計賦予產品更多元使用場景;搭配社群實驗與互動,讓設計不僅停留在物品本身,而是與觀眾建立溝通與情感連結;再以靈活商業模式與跨品項設計,逐步打開國際市場能見度。

正如品牌理念所言:「在 PDM,我們不只是在製造產品,我們在說出自己的宣言。」每件產品超越功能,化為趣味生活態度的具象表達。從文博會展位上那雙人人爭相試穿的拖鞋開始,PDM 正逐步讓這份宣言,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