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走進義大利威尼斯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一股跨越時間與尺度的感受悄然浮現。這座建於中世紀的石造建築,曾經的用途是一座監獄,是一處囚禁思想與身體的空間,如今卻被轉化為容納當代建築思想的容器。

石牆內的謳歌 創新思維在古今之間暗潮湧動

相較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為題,探討臺灣在複雜地緣政治與地景處境中如何進行自我協商與再定位,今年臺灣館則以策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為題,於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登場,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對外開放展出。這場展覽嘗試透過建築作為敘事工具,啟迪大眾重新思考臺灣在全球化變局中的文化位置與空間智慧。

「 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 自 5 月10 日至11 月 23 日在義大 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Prigioni)展 出。

本屆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主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以拉丁文的「gens」 —— 意指「人」為核心,回應建築如何結合自然智慧、人工智慧與集體智慧,面對氣候變遷與社會變動等當代難題。臺灣館的回應,不是從技術出發,也不以形式為先,而是從自身的社會處境切入,提出三個與現實深度交纏的空間主題:效率、科技與控制,分別對應「[無]高速度信仰」、「[無]晶片信仰」與「[無]感知-運動信仰」。臺灣館策展人薛丞倫指出,這不是對信仰的否定,而是藉由「無所不在」的姿態,揭示一種屬於臺灣的思維方式與文化韌性。

中央的「島嶼」裝置由金屬構件支撐,其靈感源自傳統辦桌的桌腳形式。

無中生有 關於臺灣的空間辯證

展場設計靈感源自島嶼地貌,從「島」出發,延伸至「群島」、「半島」,形成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觀展結構。空間不設明確起點,觀者可自由穿梭於三大議題區之間,在流動中建立個人理解與連結。展場中央,以蜂巢紙裁切而成的臺灣地形剖面結合電子紙影像,將臺灣高科技產業如何深刻改變自然地景的現象具象化。從城市熱島效應到能源資源不均,觀者彷彿置身一座科技塑形後的島嶼上,重新感知腳下的土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展覽現場。

環繞主展區的展櫃則象徵群島結構,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涵蓋都市治理、鄉村轉型、生態維護、能源議題等,既關照當代社會的集體挑戰,也透過建築設計思考出路與應對。另一端的「光明燈牆」為展場鋪陳出強烈的文化對照:正面是傳統信仰中熟悉的光明燈,背面則是密佈晶片電路板的現代科技景觀。兩者共構的場域,不僅映照出臺灣文化中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張力,也揭示科技與信仰其實從未對立,而是在日常之中共構共生。

展場另一端的「光明燈牆」,以此作為視覺與精神的盛宴,反映出〔無〕信仰的臺灣獨特 智慧。

展覽共邀集17組團隊參與,策展團隊將其依據特性分為四大類別:「戰略性的共存」、「流變的基礎設施」、「身體體現的韌性」與「彈性的集合體」。每一類別都試圖從不同的尺度與角度切入建築與社會的關係:有的著眼於基礎設施與自然系統的整合、有的關注居住者身體感知與空間記憶的重構;也有的以策略性的思維回應政策與規劃下的制度框架,展現臺灣建築在有限中尋找可能的實驗性與應變力。

光明燈牆正面是傳統信仰中熟悉的光明燈,背面則是密佈晶片電路板的現代科技景 觀。兩者共構的場域,不僅映照出臺灣文化中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張力,也揭示科技 與信仰其實從未對立,而是在日常之中共構共生。

光明燈牆正面是傳統信仰中熟悉的光明燈,背面則是密佈晶片電路板的現代科技景 觀。兩者共構的場域,不僅映照出臺灣文化中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張力,也揭示科技 與信仰其實從未對立,而是在日常之中共構共生。

漂流之島 在現實之外堅定發聲

此外,展覽過程也充滿象徵意涵。與住宅美學編輯團隊同時參加開幕活動的文化部代表,因印巴戰爭爆發導致部分空域封閉,不得不繞道行經多國轉機,最終耗費超過40小時才終於抵達威尼斯現場。這段冗長又艱辛的行程,彷彿就是臺灣在國際舞台上的縮影:不斷遭遇現實壓力與結構性排除,卻依然堅定投入,不輕言退卻。即使被動於地緣政治之下,臺灣仍然透過文化與創意尋找話語權,並以行動證明自己在全球建築與文化對話中的重要價值。

展覽內容之「都市奇觀」。

展覽內容之「城市的余白」。

策展人薛丞倫表示:「一直以來,臺灣就是在內外不斷來回,經歷上下不斷調解,而這些豐富多變的關係,正是我們創造全新建築概念的機會。」這句話道出策展的精神核心,即在局限與不穩中找到流動的智慧,不是刻意去回應世界的穩定性,而是擁抱不確定,並從中創造更多的連結與理解。建築因此成為思想的延伸,也是臺灣這座島嶼發聲的方式。

關於未來 仍有無限可能

並且本屆臺灣館,也特別將台南與威尼斯兩座城市的發展模式加以比較。策展團隊指出,威尼斯過去是由散落小島構成,透過橋梁與騎樓連結成整體;而臺灣則相反,原為順應自然地形的聚落,自日治時期開始進行都市重組與切割,形成片段化的城市島嶼結構。這種地理與歷史的對比,不僅加深觀者對空間的理解,也畫龍點睛的彰顯「漂蕩世界」的主題,讓展場本身成為一種雙城對話的媒介。

展覽內容之「大員與威尼斯 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

而當觀展者緩步走至那扇唯一對外開啟的窗戶前,便會看見威尼斯的安康聖母教堂在遠方水岸現身,予人沉靜而深遠的感受。這個意象除了是兩個空間遙相呼應的巧思,還是一種更加深層的詩意詮釋:信仰與「無」、傳統與未來、科技與人文,在這片看似遙遠的他方,深情對望。

展覽現場創作者針對作品進行最後微調。

臺灣館開幕前舉辦現場座談。

毋庸置疑的是,在無盡的漂流之中,臺灣從不等待中心的召喚,而是以自身為燈塔,引領另一種對話的可能。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親臨現場致詞。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