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出發 德築以築水詮釋宜蘭的緩慢與優雅

宜蘭,這片被青山與海洋環抱的土地,總有著與世無爭的氣息。與台北僅一山之隔,卻像是通向另一種節奏的入口。在這裡,人們願意放慢腳步,聆聽風拂過稻田的聲音,看水道蜿蜒出一幅幅動人的畫。當城市裡的建築早已被利潤與效率形塑得方正又單調,德築卻選擇在宜蘭,完成一場與土地對話的實驗。
這棟名為「築水」的建築,如同一抹流光,靜靜伏在水岸上。它以柔和的曲線呼應著天然的玉帶水道,與土地、環境融為一體;而它的格柵立面、低密度綠意、開放式餐廚、永久景觀等細節,更訴說著一種溫柔卻堅定的美學態度。

不隨波逐流 而是順著土地的紋理
德築選址的眼光,總是遠見十足。「築水」的基地位於宜蘭一處極其罕見的環水地形:四周水道曲折蜿蜒,彷彿天然的護城河,將這方土地緊緊擁抱。宜蘭本身就地價溫潤、綠意蔓延,而這樣的水岸環境更是珍稀。德築並沒有用簡單方正的量體填滿這塊地,而是讓建築以弧形姿態順應水勢,形成視覺與心理上都柔和舒展的力量感。
這種曲線設計,對建築來說是一種挑戰:設計難度、施工精度、成本管控都遠高於傳統盒狀建築。多數開發商與營造廠往往為了節省時間與資金,選擇最保守的方式完成一案。但德築相信,唯有讓建築「貼著土地長出來」,才能真正呼應宜蘭這片土地的靈魂。

於是,弧形量體輕輕躺在環水中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像是這片環境自然延伸出來的產物,低調而動人。
對細節的專注 從不是口號
走近「築水」,會發現它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單單是因為弧形優雅的外觀,更在於每一個結構細節都蘊含深思熟慮的溫度。

從規劃之初,德築便希望「築水」是一座真正健康宜人、節能永續的住宅。因此整棟建築採用東西向長向配置,引入雙向採光與自然對流。每一戶都能迎接晨光、擁抱夕陽,陽光與風可以自由穿越整個室內,不易積聚濕氣與悶熱感。即便是地下樓層,也因雙向採光與對流設計,而能享有明亮乾爽的居住感受。
建築室內規劃更以貼近人心的尺度出發。高達270 公分的落地折窗讓居者的視野毫無遮蔽,將戶外的天光雲影、水岸綠意無縫納入生活;開放式餐廚的設計則打破傳統封閉隔間,讓廚房、餐桌、客廳之間流動自然,家人之間互動更緊密。這樣的安排不僅實用,也讓生活本身更有溫度。
而社區本身同樣注重體驗感。格柵外立面不只是裝飾,它同時能有效遮陽降溫、降低能耗。地下樓層防水工法全面強化,耐候性與長期維護品質都獲得保障。

更重要的是,「築水」從一開始便保留大量綠意,低密度開發、社區綠覆率極高,其中70%空間專門創造出戶外綠意場域,環形水道、大片草地交織出一幅悠然的自然畫面。每一戶人家,都能享有永久不被遮擋的水岸景觀,這樣的視野與氛圍,是都市裡難以想像的奢侈。
突破材料極限的創新格柵工法
除了建築本身的規劃,「築水」最令人稱道的細節之一,莫過於立面那一整片如水波律動的格柵。
一般來說,市面上常見的格柵多為鋁製材料,但德築卻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們發掘出由本土材料博士團隊研發的「創新仿木Ultra-In」 —— 一種原本僅應用於戶外地板的材料,並與研發團隊共同投入立面化的開發。

這項挑戰並不簡單。仿木Ultra-In本身雖然環保、輕量,但要用於立面必須重新解決耐候性、強度、工法等問題。為此,研發與施工團隊不斷調整配方、測試安裝工序,最終打造出符合建築外立面標準的全新系統。
仿木Ultra-In的好處不只是創新,它還解決了當前台灣營建業面臨的兩大難題:原物料價格高漲與供應波動。相較於國際鋁價頻頻變動、供貨不穩,仿木Ultra-In穩定性更高、成本控制更佳;同時,它也更環保耐用,減少後續維護困擾。這樣的格柵,不僅是一次材料創新的嘗試,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產業示範,體現出德築對建築品質與永續精神的堅持。

從遠處看,整片垂直格柵隨光線流轉、影子搖曳,彷彿水波輕輕起伏。這不僅讓建築與環境呼應,更在無形中成為整體美學的一部分。
高質感公共美學 讓生活回歸本質
對德築而言,住宅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單位」,而是一種有機的生活場域。因此,「築水」特別重視公共空間的美感與功能性。
挑高明亮的大廳、綠意圍繞的休憩空間、沿水道蜿蜒的小徑,讓社區裡每一處都能成為心靈放鬆的角落。無論是清晨迎著微風散步,還是黃昏坐在草地上看夕陽,居民能感受到這裡不只是房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低密度規劃、貼近零耗能的建築手法、戶外與室內的無縫銜接,讓生活與自然融合。格柵降溫、光影穿梭、風自由流動,形成一種讓人安心、舒適的日常氛圍。

「築水」的規劃,無論是永久的自然視野,還是高達70%植栽的戶外綠意,都彰顯出德築對於土地、對於人、對於未來的體貼。
與土地共存的堅持
走進「築水」,可以感受到的,不只是設計的精湛或材料的創新,更是一份真誠的心意。從弧形量體的謙遜、雙向採光通風的舒適、格柵工法的創新突破、到低密度綠意的延伸,每一個決策都在回應土地、回應人心。

對德築來說,建築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一份與環境共存共榮的承諾。他們選擇最難的路、最慢的路,卻也走出了最美的風景。當夕陽的餘暉撒落水面,微光映照著建築的弧線,那一刻彷彿在告訴人們:最好的建築,不是征服土地,而是靜靜順著它呼吸,與它一起流動、一起存在,成為風景裡最雋永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