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帶路 ╳ 小雨林 自然養分瀰漫的混凝土穀倉|設計王

今年開放的全新空間The Mist Gallery。

對清水混凝土粗暴美學鍾情不已的功能主義建築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曾認為建築創作不僅是一種心智的表現,同時也是耐心的追尋。同樣迷戀著這種樸實材料的小雨林,對於等候的旅人而言則是另一種耐性的煎熬,一房難求的神祕感將令你長時間苦苦排位等候。阿佐與小雨夫婦當初改造老倉庫,追求的就是這種不苟同於一般消費形式的聚落功能。一系列令人迷醉的老房子告訴我們:能夠遠離紛擾,方能真正實現閒暇時光的放空與靜思。

沒有大興土木的造景,也沒有任何華貴的裝飾,小雨林的庭園自帶一種「淡淡薰風庭院」的飄逸。

你無法從任何一家訂房網站,甚至在線上地圖上找到店家名稱的小雨林,其實對許多習慣安排旅遊行程的人來說,早已是塊熟悉卻又陌生的招牌;隱身於宜蘭礁溪巷弄內,不靠座標導航根本很難找到的地點,桃花源般符合隱居條件的表徵,全都是主人阿佐與小雨為所有舊雨新知精心擘劃的旅行小劇本,唯有低調才能獲得寧靜的想法,從兩位創建者當初慢慢修繕老穀倉到當前規模中徹底實現;他們招待每位訪客時的笑容,並非出自於自命不凡的傲氣,而是謙和地肯定自己最初回歸鄉土、採菊東籬下的決定。

最初進行泥作工程,師傅在各區域上胚打底後粉光打得太平整,阿佐還驚覺不對勁,自行加工修飾成現今看到的糙面隨性風格。

進去泡湯前,赫然可見老穀倉原始的紅磚混著砂漿的早期紅磚建築痕跡。

不可思議的細緻構造

一位是畢業於交通大學(現陽明交通大學)光電研究所的前台積電工程師,另一位則擔任過藝術策展單位行政工作的女性,阿佐和小雨兩人從2017年4月開始便動手整頓這片過去拿來曬稻穀、曾有親戚在此居住的60多年老穀倉,靠著自己的雙手清理掉廢棄物,移除非關主結構的頹圮隔間;在一般人眼中理應夷為平地用來建造現代住宅的紅磚工寮,卻從很早以前被這對夫婦定義為「看似不美好但卻能從紅磚水泥中找到永續價值的絕佳建築」,特別是整理過程中令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的上方屋架結構。於是這裡成了他們實現遠離城市喧囂,追尋田園情趣的理想地點。最初作為自宅使用同時可在週末時與友人聚會、近年設定民宿消費與預訂模式的夢想莊園就此誕生。開業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阿佐和小雨總是跑到這裡觀察著老穀倉、靜坐享受天然環境,老人家留下來的穀倉雖經過近70 年時光,倉庫主體的檜木和磚牆狀態仍十分良好,於是阿佐和小雨靠著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摸索,遵循著當地自然環境並觀察著日照方向,在沒有任何平面圖、立面圖或施工大樣圖的情況下,完全依賴自己的理性思維與感性直覺,慢慢堆砌出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水泥自流平式地板、混凝土浴缸、觸目所及的各式木作家具,最後再鋪上適合室內栽種的當地植物,一個最初作為自宅使用同時可在週末時與友人聚會、近年設定民宿消費與預訂模式的夢想莊園就此誕生。

小雨林的空間不求單一的美學形式與風格,融入當地鄉村景象並盡量建構出舒適的住宿環境,成就出他們獨一無二的風貌。

觸目所及的混凝土浴缸、各式木作家具皆出自兩夫妻之手。

植物更是小雨林的靈魂

後續增加的貓、狗與飼養的幾十隻雞讓這裡變得更有趣,但似乎屋內外營造「小雨林」式情境的植物更是形塑這家民宿的靈魂。風格上揚棄常見的日式房舍形式,並且在揉合部分峇里島旅店精髓又不至於淪為「養生館」的濫觴,經過改造後的老屋由於已經具備充裕採光,因此阿佐和小雨經過縝密構思以找尋能夠符合屋內條件,同時也能療癒身心靈的植栽和樹木來裝飾空間,特別是今年打造完成的全新空間「The Mist Gallery」。你在這個參照越南順化洞穴的新場域中可以發現許多別名水茄苳的碎花棋盤腳,盤據屋外庭院周圍的青剛櫟,原生的70 年老樟樹,最後以錯落的龜背芋等居家觀賞植物綴飾,若是遇到宜蘭典型的雨天,植物與水氣共譜的美學語彙,讓小雨林更名符其實也變得更加迷人。

原始的工寮拆掉了不必要的隔間後,維持住原本的樟樹並加入大量玻璃落地窗,讓群體居住的空間變得異常明亮寬敞。

原始的工寮拆掉了不必要的隔間後,維持住原本的樟樹並加入大量玻璃落地窗,讓群體居住的空間變得異常明亮寬敞。

找不到任何顯得突兀的裝飾,作風低調絕不同流俗;看似粗獷、裸露、刻意剝離的混凝土牆面,保留舊時代故事的紅磚牆,源自日殖時代建築的屋頂大梁支撐架構,已經完成理想的主人與所有同道分享著大自然給予心靈的充實感,只消來一次小雨林,阿佐與小雨透過老房子傳達非關物質的精神沉澱與療癒,所有訪客自能體會。

礁溪.小雨林

Line |@354inyvp
IG  |siayule

(全文來自《Living住宅美學》雜誌 第148期)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