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iF Design Award:不只創意大聲量 更是設計領頭羊

iF設計獎由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工業設計機構 — iF工業設計協會(即iF design 前身),於1953年成立。iF設計獎項在歷經近70年的持續發展後,早已替國際設計界立下一座又一座難以超越的偉大里程碑。2021年iF設計獎更吸引52個國別/地區的近萬件作品參賽,其中1744件作品獲獎、75件獲頒iF金質獎,台灣則一舉拿下6座iF金質獎,卓越成績有目共睹,而由於受到肺炎疫情影響,iF設計獎連續兩年取消頒獎典禮,為此,iF DESIGN ASIA特意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四場iF設計講與四場iF設計展,以結合實體與數位的方式,替台灣獲獎者打造最佳線下設計舞台。

四場精闢設計講讓人深入理解創意核心精神

四場iF設計講相當精彩,首場「設計的創新力–從iF設計獎看台灣設計趨勢轉變」,邀請仁寶電腦資深副總經理陳禧冠、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擔任演講嘉賓,分別就創新引擎與大趨勢、室內設計的轉變模式、台灣設計力等三個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場iF設計講「設計的創新力–從iF設計獎看產品創新」,請來CRE8奎艾特設計資深設計經理陳立儀、众社會企業創辦人林崇偉、馳綠國際設計經理劉善驊擔任主講人分別就後疫情時代的電競產品設計趨勢、高齡化社會的移動力設計、永續設計的綠色商機等三個主題發表專業觀察與建議。

第三場iF設計講「設計的創新力–從iF設計獎看傳達設計再進化」則邀請優視覺溝通設計總監王德明、大禧堂做創意創意總監莊禧善、川彡志作創意總監劉彥巡擔任主講嘉賓,分別就由視覺溝通解讀大眾化的設計浪潮、創造企業識別的價值、焙拌在地品牌策略,炊草根到米其林的跨域日常等三個方向,講述自己的創意實踐經驗。

第四場iF設計講「設計的創新力–從iF設計獎看空間設計淬煉」請來呈境設計創辦人袁世賢、工二建築創辦人胡靖元、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分別就風格旅店設計面面觀、公共空間設計新生、策展串連品牌與空間等三個角度,以室內設計師、建築師及策展人的身分,提出精準剖析與說明。最終,iF DESIGN ASIA藉由四場設計展 X 四場設計講,將創意設計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場精彩設計展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首場展覽展出仁寶創意設計中心精選的23件iF設計獎歷屆獲獎作品,仁寶集團近年積極佈局創新實力,至目前為止,共已累積獲得超過110座iF設計獎及5座金質獎,今年更在「全球國際企業創新排名」中躍升至第6名,本次展覽內容包含3件榮獲最高殊榮「iF金質獎」的作品(VR Cap | VR glasses VR眼鏡、Smart Conference / Smart Conference System視訊系統、LUMI 2.0 / Concept computer電腦概念設計),以及精選關於「智慧醫療」、「遠距學習」、「遠距工作」、「電競」及「永續」等領域的作品。

後續的三場展覽,主題分別為「創新產品巡禮」、「創意生活娛樂」及「品味空間極致」,期待讓喜好設計的國內民眾,有機會親眼目睹獲得國際設計專家認可的台灣優良設計作品。其中「創新產品巡禮」的展出獲獎作品囊括了廚房衛浴、戶外健身、家居、辦公、嬰童、工業科技、公共設計與5C用品等各產業的精彩工業設計作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引領趨勢,更致力找尋環境永續方案,完美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創意生活娛樂」的展出獲獎作品囊括了包裝、傳達、用戶體驗、用戶介面與服務設計的優秀台灣獲獎作品:包裝設計涵蓋了飲品、食品、洗護用品、消費性產品的創新包裝設計,在結構與材質的應用上令人耳目一新,還融入最重要的永續指標,替龐大的包裝需求,帶來最佳應對方案;傳達設計包含各式印刷品、網頁、廣告影片、多元展覽活動的宣傳型態,以及富有記憶點的企業及產品識別,呈現豐富的內容以及新穎的表現方式,看展者還能同時一睹兩件獲得iF金質獎的頂尖設計作品:台灣傳統磁磚圖鑑以及台灣「超級縣政」活動海報。此外,該展覽的亮點之一為以服務用戶及業主需求為導向的服務設計案例,尤其在於地方創生上的體現更是別出心裁。展覽還結合電競與虛擬設備,以彰顯最新居家娛樂宅趨勢與相關需求。

至於身為本次iF宣傳活動的壓軸展覽 —「品味空間極致」則展出建築與室內設計的台灣獲獎作品:舉凡吸睛有趣,能引起話題的展場與公共展示、全然考量永續的商店空間、符合各樣使用需求的餐旅館、最大化機能性的小宅設計、讓參觀者一秒沉浸在湖泊水色下的玻璃茶庭設計以及完美融入山林,充滿自然感卻極致現代的木屋建築與空間設計等,共計64件室內設計以及10件建築項目的優秀作品,讓人看得目不暇給。並且現場還陳列建築大師親手製作的精緻建築仿真模型,給予民眾直接感受體會的可能性,細嚼設計師透過這些作品欲傳達的議題與想法理念,及進一步了解他們如何回應客戶需求並為業主量身打造心目中的理想空間。

既競爭也合作 iF Design Award的藍海策略 專訪iF DESIGN ASIA李建國總經理

李建國
現任|iF DESIGN ASIA 總經理
學歷|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畢業
經歷|
1988-1997 任職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
1993-1994 前往德國研修工業設計
1997-2000 外派德國臺灣貿易中心
2001-2005 任職資訊公司業務與設計部門
2006 任職紡織業拓展會
2007迄今 擔任iF亞洲子公司、iF深圳公司與iF成都公司負責人

歷經covid-19疫情後,未來iF設計獎的頒獎典禮會如何進行?

過去iF設計獎的展覽地點在漢堡,頒獎典禮則在慕尼黑,後來將兩個活動整併到柏林一起舉辦,很可惜2021年的頒獎典禮因為肺炎疫情所以取消了,至於今年預計於5月份展開的頒獎典禮當然希望能夠如常在柏林劇院舉行,場地也早已提前預訂,但有鑑於目前歐洲疫情依然相當嚴重,所以暫時也無法預測屆時會怎麼進行,要等總部做最後評估,如果不幸取消的話,可能會參考去年的作法,將頒獎典禮與展覽轉換成線上型態,繼續幫得獎作品與廠商做推廣。另外一種可能是歐洲的頒獎典禮維持原計劃進行,但若真是如此,考量到隔離時間以及染疫風險,台灣得獎者應該不太可能專程前往參加,總之一旦總部有了決定就會立刻在官網上公布,請持續追蹤我們的訊息。

iF 設計獎自成立以來,一直以來都是一次性的現場評選作業,然而,賽制從 2021 年改為二階段評選作業,理由為何?

過去iF設計獎的評選過程是在漢諾威,後來遷移到漢堡,無論在哪裡,都必須要租借好幾座展館或巨大的倉庫,以便擺放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作品,但近幾年由於參賽作品數量急速增長,陳列空間根本不夠用,這是我們首先面臨到的問題。其次是參賽者將作品送去德國,物流若一旦出狀況,除了東西無法準時送達之外,還是得要負擔高額運費,並且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對於環保來說也會造成傷害,因此在諸多考量下,決定將比賽的第一階段改成線上評選,若是順利晉級的話,再將作品送來德國參加第二階段評選即可,可說大幅降低了時間、金錢與空間的浪費。

為因應上述場地、物流、環保等議題的問題,我們曾有許多不同方案的討論。最後決定增加線上初選這個環節,疫情的出現讓我們原先的準備更早的落實,疫情期間許多設計獎項與活動也都改取線上的作法。當然線上評審畢竟不像現場評審能直接審視接觸作品實體,因此我們允許參賽者提供更豐富的參賽作品資訊,包含更多的圖像以及 pdf 與影片介紹等,讓評審可以針對作品進行全面的觀察與審議,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數位科技軟、硬體的進步,作品影音的品質與呈現的流暢度讓線上評審變得更加可行。

就您觀察,近幾年來台灣設計在iF設計獎中的表現有哪些不同的發展趨勢或演進變化?

基本上每一個國家的參賽作品類型都與該國的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台灣過去參加iF設計獎的作品大多以產品設計為主,但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作品也逐漸展現不同面貌,以電腦產品為例,過往就是一般筆電,但現在就增加了許多電競商品或是跟元宇宙有關的設計。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變化是一些政府或半民營的法人機構,如工研院或發展中心等,也開始將旗下研究成果與設計公司展開合作來推出新商品,然後參賽,讓精彩的設計不僅存在於概念中,而能達到真正商業化的目標。同時儘管產品設計的參賽數量有所下滑,但室內設計、建築設計、使用者介面設計、體驗設計,甚至美學企劃案等項目則補足了這一塊的不足。簡單來說,台灣這幾年參賽方向由硬體設計轉為軟體設計、內容導向、服務導向,無疑是台灣整體產業變化的縮影,日後的發展方向也相當值得我們期待。

如何看待台灣設計在未來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坦白說,台灣人口不算多,市場也不大,如果硬要說期待台灣設計在世界上能扮演什麼角色的話,有點不切實際,但台灣人也無須妄自菲薄,例如去年的東京奧運,我們的選手在部分項目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現,台灣設計業也一樣,過去幾十年累積下來的設計實力並非浪得虛名,就像台灣的IT產業這幾年也得到全世界的重視,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所收穫,但重點是必須放眼全球,才可以讓影響力持續外溢,當然在此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更多、更激烈的競爭,每一位設計者都務必做好準備才行。

近年來有些設計獎項被部分人士質疑過於商業化,您對此的看法為何?

我認為商業化本身並沒有對錯可言,甚至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只要觀察一下全球的重要獎項,像是奧斯卡獎、金像獎、奧運會等,就會發現如果他們沒有進行商業化經營的話,是不可能持續運作下去的,單是靠政府或企業的支持,一旦這些經費被取消,獎項也會隨之消失。

iF設計獎的維持成本非常高,一般人或許難以想像,單是以月計費的展館租金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加上數十位國際評審的薪資、機票、食宿費,還有舉辦頒獎典禮等,因此邁向商業化絕對有其必要,而我認為無論是透過廣告收入或是向參賽者收費,這些經費能否充分運用在得獎作品的行銷推廣活動上才是該被討論的重點。

iF總部設置有一個基金會,所有盈餘的一部分都會回歸到該基金會,其目的在於推廣設計,因此iF除了一般設計獎之外,還規劃了iF設計新秀獎、iF社會影響力獎,這兩個獎項都不收費且另外給予得獎者獎金,這便是我所強調的藉由商業化行為支持獎項正常運作的核心精神。當然我也必須承認若是一個設計獎過於商業化並非好事,該如何拿捏其中的平衡及分寸,iF到目前為止做得還不錯,我們也會針對這一點繼續努力。

對於台灣設計產業的建議?

台灣由於是代工業與製造業起家,所以許多企業老闆的心態還是較保守,因為傳統產業或科技業很善於計算投入 / 產出之間的成本關係,但設計不能夠用這種角度去看待,然而設計在未來社會中必然漸趨重要,所以現在該是企業調整價值觀的時候了。而政府也一樣,不要一直利用廉價的預算去消耗設計師們的熱情,這幾年可以明顯看得出公部門對於設計的重視,既然如此,期待未來設計師們都可以獲得合理的報酬,如此一來,台灣的設計才會越來越強,相信也是社會大眾所樂見的。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