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ANGE十一事務所榮獲兩項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國際設計大獎!台灣作品首度獲獎
AIA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與「串連思維,創造未來」為主題的2020杜拜世界博覽會之同時,於11月12日舉行年度大會並頒發2021年AIA國際設計獎(AIA International Region Design Awards 2021)。 今年的獲獎名單中首度出現來自台灣的兩項作品:Open International / Architecture 國際公開 / 建築設計優異獎的《澎湖厝》私人住宅、與獲 Urban Design 都會設計表揚獎的《 蹤跡地景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景觀設計。兩個不同類別的獲獎作品均出自於位於台北市的XRANGE十一事務所;其主持建築師張淑征亦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女性建築師。
傳統三爪窗元素轉化為陽台和露台的隔屏風,配上落地的玻璃門,達到更好的採光和空氣對流。
《澎湖厝》:澎湖傳統合院所啟發的現代住宅
台灣澎湖的咾咕石(珊瑚礁石)傳統民宅是當地最著名的人文地景,這個源自於閩南地區傳統合院的棋盤格式配置,主要運用在地咾咕石及玄武岩建造而成,形構出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建築。澎湖獨特的弧形山牆、馬背屋脊、咾咕石防風牆、古厝聚落以及海風吹拂之天人菊平原的特色風情,迸發出從澎湖起家、三代同堂的陳宅設計靈感。
住宅平面依九宮格規劃,順著南北向的紋理,形成三個主要的起居區域,構成了住宅的板牆結構系統。3 個南北向量體的起居區域有各別弧形山牆設計,對應其九宮格平面的空間及功能規劃。在建築的正中央,弧形山牆形塑出挑高 6m 的壯觀主客廳空間,客廳往外延伸至寛闊的大騎樓,將前方景觀腹地及海景㇐覽無遺。整棟建築設計透過起伏堆疊的弧形山牆以及卷形屋脊輪廓,創造出林梢之際古厝聚落的意象,為澎湖傳統建築注入當代的創新語彙。
澎湖厝融合弧形山牆、馬背屋脊等在地建築元素,創造出林梢之際古厝聚落的意象,形構出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建築。
為了能遠眺海景,主要生活空間皆抬高至二、三樓。㇐樓則為建築的底層,規劃客房及客用起居空 間,供家族子孫回鄉聚會住宿。第二層的大客廳右側為餐廳及廚房,左側為父母臥室共享垂直天井 的合院景觀,往上連結三樓祠堂的陽台,往下則通往㇐樓的側院。三樓主臥室除了獨享㇐個廣闊的 觀海平台,亦能欣賞到全棟建築用石材鋪設而成的卷形屋脊地景。
順應捲脊地景及弧形山牆設計的二樓挑高6米客廳,作為家族子孫回鄉齊聚的大廳堂。
對應澎湖氣候的設計策略,所有空間皆有空氣對流的設計;東北側的開口降至最小,以對應強烈東 北季風;南側屋頂 2.5m 的深出挑,與概念來自於澎湖傳統三爪窗型制的西側 2.5m 高線型開口隔 屏,都是為減少陽光直射的設計元素。
三樓祠堂陽台的景色向外延伸,穿越中庭及捲脊地景,前方綠蔭和遠方海景一覽無遺。
「澎湖厝」外牆採沖燒面花崗岩板材,意喻咾咕石民宅的穩重堅固建築風格。基地東側為㇐口天然 水井及有機農耕場,周邊的擋風牆以工業水泥磚拼花堆砌的設計呈現,重新定義了當地常見卻漸變 消逝的傳統花磚圍牆。
順著南北向的紋理,澎湖厝由三個擁有各自獨特的捲脊屋頂輪廓構成;白色石材的外牆與藍天綠地形成強烈對比。
以傳統元素為靈感的現代建築語彙,也同時應因當地氣候,南側設置寬闊騎樓有效減少陽光直射。
《 蹤跡地景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景觀:“浮現”㇐世紀的歷史蹤跡
鑲嵌在此基地上是城市變遷及重建的 129 年之深層歷史。拆遷、重建及覆蓋的都會歷史,雖然顯著,卻㇐直以來在自方土地上所剩無幾的紋理痕跡。廣泛的都市更新及新建設的鐵路系統,雖跟基地紋理的定位相應,卻削減了基地的㇐致性,留下永久無法彌補的傷痕。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座落於台北市西區的重要樞紐位置,設計概念以印記重疊的地景語彙講述此地點歷經城市變遷及重建的過百年深層歷史。
無法得知精確的歷史痕跡地點並重建,設計的策略以模糊、漸層淡出、模糊邊緣為核心概念,接近卻不定義絕對位置。
除了正經歷大規模修復之六棟歷史建築物外,基地現在僅存被捷運建設所挖掘出土的散狀原材料,如清代的石頭和木頭基樁等,目前在此處於被連根拔起之強制休眠狀態,在基地上完全無定義及歸屬。我們認為以景觀設計來重新表現基地過去的都會歷史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這塊土地上最有意義的正是這些己經不存在的紋理痕跡,這也是為何台鐵、台博、城市歷史 學家、鐵道迷,以及㇐般民眾可以交流對話的鐵道發源之聖地。
舊軌道的蹤跡透過鑲嵌在此鋪面的紋理逐一浮現。
博物館園區的蹤跡地景運用不同材質表現歷經拆遷、重建及覆蓋的舊廊道與舊建物的歷史痕跡。
除了正經歷大規模修復之六棟歷史建築物外,基地現在僅存被捷運建設所挖掘出土的散狀原材料,如清代的石頭和木頭基樁等,目前在此處於被連根拔起之強制休眠狀態,在基地上完全無定義及歸屬。我們認為以景觀設計來重新表現基地過去的都會歷史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這塊土地上最有意義的正是這些己經不存在的紋理痕跡,這也是為何台鐵、台博、城市歷史 學家、鐵道迷,以及㇐般民眾可以交流對話的鐵道發源之聖地。
蹤跡地景設計之一的廊道,其設計沿用早期日本檜木、外側以銅覆蓋,弧形轉趨平坦的漸變式屋簷連接歷史舊廊道,貫串不同建築物。
在園區側邊的通透圍欄是採用玻璃纖維強化水泥材料製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