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詐騙橫行!破解話術+驗證真相 從選對平台開始!

家的輪廓,總是從一張設計圖開始描繪,最終慢慢變成生活的模樣。然而,理想的藍圖往往在現實中走調,有些屋主在裝修過程中,不幸遇上延宕不前的工程,或是碰上不見蹤影的設計師,一場夢想中的改造,沒想到竟成為惡夢的開端。這些看似個別的遭遇,背後卻透露出一個共通現象—裝修詐騙,在台灣正以各種形態悄然蔓延。

裝修詐騙泛濫的現況

根據台灣住宅品質消費者保護協會統計,自2013年至2024年6月,全台住宅消費糾紛案件累計已達14,194件,其中與裝修、設計相關的比率高達七成。單是2022年,室內設計與裝修申訴案就有超過420件。大型詐騙案件屢見不鮮,例如2025年新北市土城「世界花園」社區事件中,逾百戶住戶因團購裝修遭詐,涉案總金額突破新台幣1億元。

除此之外,前幾年也發生過「買屋送裝潢」團購型詐騙案,受害戶數逾百,金額同樣破億元。民眾原以為可撿便宜,未料協力廠商跳票、裝潢款項蒸發。專家指出,近年隨房市轉冷,不少建案標榜「送裝潢」、「交屋即入住」,實則暗藏風險,不僅無法保障施工品質,還可能掩藏設計與建材上的偷工減料。

典型手法與受害流程

詐騙手法雖多樣,卻多半離不開幾個套路:以極低價格吸引消費者、口頭承諾取代書面契約、未確認施工圖便要求付費、標榜快速完工卻未提供驗收條件與保固說明。部分建案甚至以「代銷推薦設計師」為名進行行銷,實際卻可能存在退佣或回扣行為。知情人士透露,部分代銷或房仲介紹的裝修案中,回饋比例可能落在5%至10%,最終成本仍反映在消費者身上。

此外,設計師或公司掛名得獎亦未必保證專業。有資深業者指出,設計獎項良莠不齊,部分獎項其實僅需繳交報名費、提供設計圖即可能得獎,並無實際審查施工過程與完工品質。若屋主僅憑獎項或美化後的完工照決定是否簽約,極易忽略合法性與真實性。

法律與合約是裝修的防詐第一道牆

避免踏入裝修詐騙的陷阱,最基本的防線來自法律與合約的保障。根據《住宅法》與消保相關條文,室內設計師與承包商須具合法登記與專業資格。委託設計前,應確認廠商是否具備「室內設計」與「裝修工程」雙證照,接洽者本人是否具備相同資格,且實際施工是否為同一人員或團隊執行。

同時建議分開簽署設計與施工合約,並確認合約內容包含:工作範圍、材料規格、分期付款方式、施工時程、階段性驗收機制與保固條款。付款應採三階段進行:設計確認後付首期款、中期驗收後付第二期款、完工驗收後保留部分款項做為保固依據。

同時,可透過內政部國土署「全國建築管理資訊系統入口網」查詢人員與公司證照有效性,確認是否過期、公司是否新設、是否涉及訴訟,及是否具備完整的施工實績與細節說明。這些查核步驟,雖繁瑣,卻是避免落入陷阱的關鍵。

沿著動線檢查細節 避開設計盲點

另一方面,若能依據空間動線逐一檢視細節,也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玄關/門廳:確認照明與收納設計、進出開關配置與安全設施是否實作。
‧客廳/餐廳:確認木作、燈具配置與設計圖一致性,避免施工圖與3D圖落差過大。
‧書房/儲藏區:收納櫃體是否使用合格防潮材料,五金配件是否附有品牌與保固。
‧臥室/更衣室:變更格局是否依法申請、結構與通風設計是否合宜。
‧浴室/廚房:防水層是否完整、排水與管線施工是否專業。
這些細節常是消費者最忽略、卻最容易產生爭議的部分。與其被完工照迷惑,不如仔細查閱設計圖與現場監工,才是明智選擇。

選擇可靠推薦平台

資訊氾濫的年代,社群媒體與廣告充斥設計師推薦文,但評論可買、圖庫可租,消費者若無第三方把關,等同赤身裸體踏入未知戰場。

此時,選擇一個經營良久、具信譽的推薦平台便是穩妥之道。設計王(Designwant)深耕設計產業多年,持續提供真實案例、專業解析與中立觀點,協助消費者找到合適的設計師與合作廠商,不為推廣特定品牌而犧牲消費者權益,透過設計王網站查詢、諮詢與媒合服務,亦可為裝修過程增添多一層把關機制。從一開始便小心謹慎,不僅省時省力,更是成家該負的責任。

安心改造 從這一步開始

裝修,是築夢的過程;設計,是打造理想日常的必經之路。唯有選擇正確的起點,才能讓家的圖像完整實現,令人生的劇本不被中斷於欺騙與爛尾。當風險無所不在,最好的保障就是在起步之初,便選擇值得信賴的專業平台,畢竟真正的安全,從不源於幸運,而是來自你當初是否找對了信得過的人。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