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現場直擊:從威尼斯到台北 建築如何凝聚民主精神?

建築,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如何與民主相互映照,呈現社會深層的價值觀與認同?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現場,一場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參展計劃正式開幕前上演且融合東方與西方觀點的座談,便針對這個議題展開了精彩的討論。

講座甫開始,即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2026年,台灣將成立首間建築文化中心。該中心位於台北火車站附近歷史悠久的鐵道部園區,原本是鐵道營建部門的辦公室,這座戰後建築將以「民主與建築」為主題展開首展,象徵台灣建築文化中心未來發展的重要定位。台灣與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更攜手合作,透過一年多的前期研究,共同探索如何以民主作為切入點,思考未來建築與城市發展的新面貌。

座談現場邀請到來自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的策展人雯雯(Wen Wen)及三位國際策展人為特別嘉賓,他們皆對「民主與建築」提出深刻的省思。雯雯提到,波爾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且自由的策展機構,強調的不僅是建築的物質面向,更探討建築背後的文化與社會層面。她尤其強調民主的概念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並指出民主並非一個單一普世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靈活的詮釋。

另一位策展人則從北歐視角出發,指出民主當前正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以往民主制度的典範,如瑞典和丹麥等國,正面臨右翼化的傾向,導致文化機構逐漸失去獨立性。其中一位策展人提出一個核心問題:「我們該如何透過建築去維護與推廣民主?」他指出,建築並非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反映社會價值觀、階級與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

策展人並進一步表示,建築需要重新與「公共生活」緊密連結。他認為,建築應貼近人們的生活與情感,而非僅停留於宏大的象徵意義。策展人們也強調,民主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持續維護與實踐的過程,因此透過建築規劃與公共空間設計,能夠真正提升人們的民主參與感。

講座中亦提到,當代的建築展覽應該深入日常生活,例如將展覽設置於商場等人潮聚集處,使展覽本身成為大眾日常體驗的一部分,這樣一來不僅打破了傳統文化機構與社會間的邊界,也更貼近現代城市人的生活步調及需求。

講座最後,與會者們一致認同,「民主與建築」不僅是對台灣建築文化中心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一次面向全球的邀請,期望透過未來的展覽與公開徵集,能夠更廣泛地討論民主與建築之間的頻繁互動。

在威尼斯,民主曾伴隨著限制人身自由的矛盾共生於總督宮旁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落成於1614年,原用途為監獄) —— 也是台灣館所在地;而在台灣,民主的未來則將透過建築,繼續探索更具包容與多元的可能性,為城市與人們的生活創造出更美好的願景與環境。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