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設計:與柔光為伴 在弧線裡安放平和日常

在設計的世界裡,空間不以大小為衡量的唯一標準,而是取決於如何被理解、被使用,以及最終如何承載住居者的情感與日常。位於桃園的這間新成屋,室內面積約15坪,由一位獨居女性所擁有,燕居設計從她的生活節奏與偏好出發,在有限坪數中揉合日式無印風的質樸感與北歐風的柔和度,打造出一處小而溫潤的慢活舞台。


開門瞬間,舒緩節奏由外而內,慢慢展開。設計師未更動原始格局動線,反以一座聰明的「口袋牆」作為格局分界核心,讓玄關、餐廳與廚房各自擁有定位與功能。玄關鋪設SPC石塑地板,耐磨防潮又易於清潔,巧妙與公領域的木地板劃分界線,建立出入門儀式感。收納規劃細緻多元,從懸空邊櫃、鞋櫃、展示層架、開放格架,到洞洞板牆皆一應俱全,不僅滿足實用機能,更預留鏤空區域供女主人擺放她珍藏的玩具與模型,讓居宅蘊含一抹童趣與自在。




走進公領域,眼前豁然開朗,視野筆直延伸至底端大片落地窗,因座落高樓層且基地前方無遮蔽,使室內擁有極佳採光優勢。沙發背牆以低彩度弧形圖騰做為視覺主軸,搭配抽象線條畫作,既豐富層次,也營造簡約純淨氣息。整體牆面塗刷上淺灰色乳膠漆,讓空間多了幾分寧靜與包覆感,而電視牆本體則刻意選擇白色烤漆木作,透過色彩與材質的對比,清晰地劃出功能區域的主次關係,也讓牆面在光影下顯得更為清透與輕盈。



電視牆以圓弧修飾延伸至落地窗旁,順勢包覆原本裸露的梁柱,搭配牆面的開放式層架與懸空電視櫃上的擺飾,構成一幅充滿詩意的精緻畫面。設計師更於牆後藏入間接照明,讓光線不直射而緩緩滲出,帶來靜謐且富層次的沉浸式體驗。

沙發則選用加深座面毛絨款式,方便女主人在下班後隨意躺臥、倚靠或盤腿而坐,徹底釋放整日工作的疲憊感。搭配以灰、褐、米白色塊拼接的抱枕,既呼應空間整體配色,也點綴幾分生活中不經意的小趣味。

轉往餐廳,圓角邊桌緊鄰口袋牆,悄然呼應全室弧形語彙。天花懸掛白色吊燈,下方搭配實木餐椅與包覆藤編的桌腳,視覺上散發柔軟質地,彰顯極度細膩的手工藝美感。值得一提的是,這張餐桌其實並非屋主生活原有的一部分。過去她習慣邊工作邊用餐,因此初期並未規劃用餐區,但因新家設計已將次臥打造為獨立工作室,設計團隊便建議她添置一張餐桌,不僅能將工作與用餐空間明確區隔,還能提升生活節奏的品質,讓「吃飯」這件事重新被生活尊重。如今這張桌子成為可食、可思、可寫、可聚的小天地,也悄然為屋主建立起一種嶄新的生活習慣。

餐廳後方,即為以長虹玻璃門片界定的廚房區,透光不透影,將客廳落地窗引進的明亮光線合理導入,不僅保有通透感,也有效維護隱私。門後廚房牆面即為口袋牆的第三面,特意規劃為電器櫃,讓廚房保持簡潔有序的樣貌。

來到私領域,主臥室雖不寬敞,卻安排得井井有條。標準尺寸雙人床與一體成形的床頭板及書桌兼化妝桌,以原木色調延續公領域設計風格。兩側窗景開闊,搭配蜂巢簾可自由調光,無論是晨光甦醒或夜晚沉靜皆可充分掌握。衣櫃採用滑門以節省開門空間,並於入口處設置轉角櫃作為補充收納,因鄰近浴室,不僅可收納盥洗備品,使用上亦更顯便利。臥室入口右側牆面另安裝洞洞板,可隨心吊掛放置小物,同時呼應玄關語彙,達成前後設計的一致性。




這間小宅所展現的不只是設計師對比例、材質與光線的掌握,更是對屋主生活狀態的細緻感知與深度詮釋。弧線元素不只是美學語言,更是一種貼心的日常防護 —— 防止碰撞、柔化視覺、釋放壓力。透過設計使空間從剛硬走向溫柔、由功能轉為情感,令居住者在每個細節中都能感受到被理解與被呵護。畢竟最舒適的環境,從來無關大或小,而是源於被好好照顧的每一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