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之語:都市邊緣的純粹領域 讓人回歸本心的療癒居所

沿著起伏柔緩的山路蜿蜒前行,窗外是綠意翻湧的山林與逐漸遠離的喧囂。短短幾十分鐘的車程,卻像是從城市抽離的一場靜心旅程。這座隱身於新店山中的獨棟別墅,就靜靜地坐落在自然與都市的交界,像是為了等待一位知音,才悄然展現它的靈魂。

屋主來自台中,因此從小便習慣郊區的寬闊與寧靜。雖然成年後國外求學、北上工作、長居都市,但童年記憶裡的藍天與舒適空氣始終深植心中。她說,自己嚮往那種不擁擠、不急促的生活節奏,但也不願犧牲便利的都會資源。因此開始尋覓一處能兼容理想與現實的住所,終於在山城與市區之間找到了這棟恰如其分的家 —— 既可擁抱清幽自然,開車進城上班卻也僅需三、四十分鐘,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了難得的平衡。

這棟屋齡已有些年份的別墅,屋主接手後,則根據自身需求與生活習慣,進行大規模修整,包含重新規劃格局、精挑細選(符合山區環境的)建材,所有安排都出自她對生活的直覺與細膩觀察。全室不見一滴油漆與一絲化學塗料,而是選用天然推油木料與來自日本秋田縣的春日珪藻土,進一步實現真正「可以呼吸的牆面」。

這種特殊的珪藻土,不僅能有效調節濕度、分解甲醛,還能去除異味、抑制黴菌。屋主笑說,自己鼻子過敏多年,過去每天早上醒來都鼻塞,使用珪藻土之後竟然得到明顯改善,「空氣感覺都不一樣了」,因此成為她最有感的設計選擇之一。加上全屋採開放式空間布局,極少門片與封閉隔間,使氣流更自由地在室內流動,濕氣也不易殘留。即使浴室也不安裝門板,脫離傳統乾濕分離的框架,屋主只需在洗澡後輕鬆刮一刮地面,地板便能迅速回乾、潔淨如新。



回到住宅動線,本案共分三層加一車庫,整體設計極為簡約。一樓為客廳與開放式廚房及客用衛浴,透過中島串聯日常起居與料理時光,特意取消隔間之後,反而令空間更通透,也讓下廚成為與親友互動的片刻;屋主說:「搬到這裡後即使天天煮飯也不累,反而讓人感覺很放鬆。」二樓是書房、運動空間與客房,三樓為主臥室與主浴,樓層之間不刻意切割界線,而是以開放性與靈活性作為設計主軸。地面鋪設傳統七厘石工法的水泥地,久而久之會自然露出石材紋理,彷彿歲月留下的溫柔痕跡。







此外,屋主認為空間「留白」相當重要,因而刻意減少櫃體與檯面的設置,避免堆積過多物品,「有地方就會想堆東西,所以乾脆不設平台,就不會凌亂了。」她坦言,這種強迫自己收納的方式,反而讓生活更清爽,日子過得也更愜意。即使家中有隱藏門片,也幾乎不常關上,因為她更在意的是「空氣是否保持對流?陽光是否能灑落進來?」




至於陽台部分也經過改造,鋪上俐落乾淨好整理的水泥地板、降低圍牆,打造出能與自然互動的半戶外空間。屋主經常坐在陽台喝咖啡、看小動物在樹叢間穿梭、觀察花草隨季節更迭,「春天梅子結果,還有蜜蜂來採蜜」,那些看似尋常的瞬間,在山居的生活裡卻成了日復一日的療癒風景。

屋主也提到,住家所在的社區氛圍令人安心,鄰里之間互動溫馨、不打擾卻彼此照應。「這裡不會像某些社區要求外觀全部一致,反而給予住戶更多改造自由,也因此每一棟房子都擁有獨特樣貌。」或許正因如此,家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地方,而是個人意識與自然環境融合的理想容器。


身處這樣一處自在又安穩的優閒場域裡,屋主常常說:「假日其實不太想出門,光是待在家裡,看風景、掃掃地,就已經很開心。」綜觀而言,本案並非一棟山中別墅而已,更是一場與自我相遇的生活實驗。它靜靜地存在於都市邊緣,卻比任何一處鬧區更接近「安住」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