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 青年藝術的清新超燃實驗: 四檔85後矚目藝術家個展 開春接力登場

青格樂圖
青格樂圖(中國, b.1985)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他在牧區的成長記憶間接影響著創作,城市與草原、自然與人為、激情與理智...成為其畫面中永恆對抗的矛盾力量。疫情後,他將目光聚焦於遊牧民族「三顆石頭」的故事中,以探討當代生活的本質和真相。他的思考從宗教哲學出發,又落回於我們生存的大地,對城市文明進行觀照與反思,在創作中試圖尋找城市生活跟遊牧文明之間的共性與衝突,以及現實與想像界限的平衡點。
展名「鼓蹄遠」,「鼓」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儀式與薩滿的靈媒角色,它透過敲擊連接自然與人類、過去與未來;「蹄」則是草原上自由奔騰的馬匹的象徵,代表著遊牧文明中的力量與流動性。「遠」不僅是空間上的廣袤,也是時間上的悠遠,寓意對歷史與精神的追溯。
尊崇萬物有靈的薩滿,以敲鼓接應神靈 ,鼓聲代表另一緯度的馬蹄聲騎馬過來 ,再敲鼓馬蹄聲遠就是送行騎馬回去。青格樂圖的創作深深扎根於草原文化的記憶,承載獨特的詩意。

鼓蹄拓撲
蒙古遊牧民族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千年的東胡匈奴等遊牧部落,以草原遊牧為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結構。
薩滿教是蒙古遊牧民族的原始信仰,是一種基於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思想的信仰體系。薩滿透過敲鼓、祈禱和舞蹈與靈體對話。
青格樂圖的創作靈感源自於遊牧民族的血液,「三顆石頭」指的是用來支撐鍋具的三塊石頭,這些石頭圍成一個三角形,形成臨時的火爐或灶台,既簡易又實用,適合遊牧民族隨時遷徙的生活方式,三顆石頭代表「天」、「地」、「人」位一體的思想,「火」是生命的象徵,「騎士」、「飛馬」及「英雄」在史詩《江格爾》中象徵力量勇氣與智慧,這些元素並非具象敘事,而是能量的象徵,構築出他特殊的遊牧民族美學風格。

游牧密碼
青格樂圖的創作以矛盾與張力為核心,能量是他創作的關鍵詞。城市草原、自然人為、激情理智,這些矛盾不僅體現在他對遊牧文化與城市文明共性的探索中,也貫穿於他的個人生活與創作實踐之間。透過自由的揮灑塗抹與色彩的情緒化表達,他在繪畫中尋求能量平衡,在現實與想像之間建立橋梁。
青格樂圖認為,繪畫是一種跳脫現實的行為,在塗抹與疊加中,他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無論是草原上的遊牧故事,還是薩滿的儀式感,他以繪畫將這些文化意象轉化為視覺符號,他選擇礦物顏料創作並自行製作其顏料,這些顏料源自大地,他將這些天然顏料應用於多層粉底布上,透過精心的塗抹與滲透,營造出深邃的視覺效果,在畫布與板面上貼紗布做底,使顏料更牢固地附著於畫面,礦物顏料的顆粒感與光澤不僅賦予畫面獨特的質感,呼應草原的荒蕪與遼闊、自然的永恆與未知,呈現出神秘的東方朦朧美感。

蜂馬
2025個展「青格樂圖:鼓蹄遠」(Chingltu: Distant Gallop)將展出藝術家近期新作,《蜂馬》由6張畫布組合而成的大尺幅作品,以蒙古神話和史詩故事中的「飛馬」意象為靈感,象徵蒙古文化中與自然和神靈的聯繫,是靈性力量的化身。
作品《縫隙》則描繪母親家鄉一座以鴻雁命名的湖泊,昔日的綠洲湖現正因人類活動而面臨乾枯的命運。《傳說》火,在薩滿教中被視為神聖之物,帶有傳說的神祕色彩,同時也是具有靈性和至高無上的象徵。《鼓蹄拓撲》則以騎士的外在形象注入強烈的能量傳遞。

縫隙

「當高山還是小土丘,大海還是小池塘,有個叫寶木吧的地方,國王就是英雄江格爾」,當鼓蹄聲遠,彷彿我們被吸引走向那個神秘的國度!青格樂圖的創作超越了對草原風景或遊牧文化的簡單再現,啓發觀者以詩意浪漫的角度,深入探索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靈魂與信仰之間的和諧之道。

湯嘉欣
湯嘉欣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學碩士。她基於學習版畫的背景影響,紙材的特質逐漸成為承載她創作語言的核心,讓材料呈現出她對空間和時間兩者間模糊存在的狀態,如作品《刺紙》系列,她以針挑出紙材的纖維,重複性的行為讓她感受到時間在纖維毛刺形成的起伏間存在著,觀看作品時視覺與觸感的共震體現了她創作當下的心境與試圖對潛空間的探索。
展名「刺陣」(Array of Thorns),「刺」代表創作者對材料的直接介入,透過針刺紙張表面,留下物理性的痕跡;「陣」則體現了視覺感官上如陣列般的細密畫面結構。
古代陣法常以陰陽和五行的關係為基礎,《孫子兵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強調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刺陣,以簡潔有力的表達方式,揭示了藝術家以行為為核心的創作理念,透過重複的陣列動作,體現《易經》「變動不居」,每一處痕跡都在無時變化中,記錄了藝術家的身體節奏與心境。行為動作的破壞性與紙張的脆弱性形成對比,達到藝術創作中突破與細緻的恐怖平衡。

刺紙,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新興形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紙張的誕生與紙工藝的發展,與剪紙、版畫、裝飾性書籍製作等具有深厚關聯。刺紙是以手工技術在紙材上的創作方式,透過針、刀或其他尖銳工具對紙張進行穿刺、切割或挑刺,這種物理干預強調了創作者與材料的互動,穿刺形成的紙張纖維毛刺和孔洞,帶來視覺與觸覺的雙重體驗,賦予作品獨特的立體感與空間感。
湯嘉欣的創作深受20世紀後半葉,行為藝術與極簡主義的影響,尤其是那些以重複性行為、時間性與材料性為核心的藝術實踐,透過對線條的反覆書寫,體現創作者的行為狀態。
湯嘉欣的創作帶來多層次意涵,如同西方極簡主義對重複性動作的關注,紙材表面的物質變化,則呼應後極簡主義對材料特性的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刺紙留下的纖維毛刺,既是空白,又是充盈,模糊了「存在」與「空無」的界線,一如東方美學中「留白」的神韻。

湯嘉欣的創作深受20世紀後半葉,行為藝術與極簡主義的影響,尤其是那些以重複性行為、時間性與材料性為核心的藝術實踐,透過對線條的反覆書寫,體現創作者的行為狀態。她的創作帶來多層次意涵,如同西方極簡主義對重複性動作的關注,紙材表面的物質變化,則呼應後極簡主義對材料特性的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刺紙留下的纖維毛刺,既是空白,又是充盈,模糊了「存在」與「空無」的界線,一如東方美學中「留白」的神韻。

湯嘉欣的創作理念強調行為的顯現,而非具體的情緒或意象,一張空白紙張猶如一個場景,刺陣是與其潛意識對弈,刺紙的每一次動作,既是對材料場面的直接介入,也是對自身狀態的觀察與記錄。
技術上需要極度的耐心與時間進行,猶如一場修行的過程,湯嘉欣認為這種行為本身,比畫面最終的視覺效果更為重要,相對於傳統創作對「表達」的依賴,她更注重創作過程本身的純粹性,僅透過重複的動作邏輯,探索更為純粹的語言。
她減少畫面的設計性,強調毛刺的自然生成與紙張本色,由毛刺的方向性形成畫面的色彩明暗變化,並在紙材上的探索逐步擴展,嘗試使用自製紙張,將刺紙延伸至立體化的表現形式,她坦言,這種行為帶有某種「不確定性」,在畫面完成後,雖不一定對效果滿意,但透過這一過程,更關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狀態,探討創作行為與材料屬性之間的深層關係,讓畫面呈現觸動人心底層的能量。

2025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推出代理藝術家「湯嘉欣:刺陣」(Bay Tang Jiaxin: Array of Thorns)– 2025 個展,將展出近期新作,《刺紙2024-1》將刺紙的痕跡放入到更理性的網格中,嘗試將刺紙轉換為冷靜的矩陣式結構。
《刺紙2024-6》作品中,刺紙隨意、不規則的形式,自然紙面隱約透露的網格痕跡,透露出秩序與混亂的對比。《刺紙2024-7》則輔以色粉表現,將刺紙的痕跡與柔和的過渡色彩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極為細膩的暈染效果。

「湯嘉欣:刺陣」是一場關於材料、行為與時間,自省式的藝術實驗。刺陣的重複性行為,展現出藝術創作的純粹性,同時邀請觀者進入時間與空間交疊的領域,感受「事過留痕」的意蘊,她從物質性出發,過程是一種以時間為維度的行為,正是這種無意義揭示了存在的質。透過刺紙這一極具獨創性的語言,將時間與空間顯現在紙張的表面,探討存在的深層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