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囉!抓緊周末兩天前來感受台北當代魅力|設計王

首席合作搭檔瑞銀集團共同參與舉辦的2023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此次共聯合國內外90 間頂尖畫廊一同共襄盛舉,其中包含30間首次參展的藝廊夥伴,自5月12日週五至14日週日止假台北南港展覽館迎接來自各地的藝術愛好者,釋放出比去年更高的熱度為台北這個都會區帶來滿滿藝術能量。

本屆台北當代規劃三大展區「當代網域」、「藝術載點」、「新生維度」,分別以「呈獻台灣、其他亞洲國家及世界知名畫廊」、「透過個展或雙個展呈現歷史上重要藝術家作品或主題策展」、「挖掘新興藝術」作為各自的使命。

Jo Jong Sung, Landscape seen from a moving perspective Yellow 20-05(2020)

更多看展亮點

台北當代除了將眾多國際畫廊及藝術引領前來台北參與盛會外,今年的實境計畫(Node)更聚焦於台灣藝術家作品,像是鳳嬌催化室全新委託製作《瑕》,將設計、科技、工藝集於一身,堪稱是本屆最令人期待的跨領域、跨媒材大型沉浸式裝置藝術作品之一。另一亮點則是來自尊彩藝術中心的李再鈐雕塑作品《品》(2008年創作),以不鏽鋼幾何樣貌隱喻著「品」字,認為該字代表的三個口同時也是三個正方形,三個口出惡言、食相難看的三張大嘴,象徵著品味盡失。李再鈐通過解構重組此字所衍伸出的視感,成功轉化出全新的創新力量。

李再鈐〈品〉,不鏽鋼,2008,H397 x L523 x W478.5 公分;H2.5 x L390 x W287.5 公分(底板)

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則以「在域外(The Extraterritorial)」為題,邀請到一群重要國際策展人及學者聚首台北當代,著重討論區域性、地方性與文化歸屬感等命題。論壇將以策展人峰會形式進行,既借鑒台灣位於多種東亞歷史路徑交會處所形塑的獨特文化背景,也通過遍佈全球的海外移民社群打造出意想不到的交流橋樑。受邀的各界權威除了與台灣本地策展人及學者分享其工作方向,也將探訪台灣各地藝術家工作室和機構,以進一步推展其研究範圍。本屆參與者包含 Martin Germann(森美術館)、Sun A Moon(Space AfroAsia)、譚雪(大館當代美術館)、黃炳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朱筱蕤(上海外灘美術館)等講者。

吳炫三,La joie enfantine sur un char a boeufs(2006)

至於今年首度於台北揭幕的「亞洲藝術贊助人沙龍」(YPA:Young Patron Assembly),主要是一個串聯東亞地區新興贊助人及收藏家的國際平台,提供志同道合的思想家彼此互動、學習、分享當代藝術收藏的機會。本計畫已於今年 1 月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期間搶先發起,首場活動為新加坡新銳畫家王亮杰所主講的藝術家講座。本計畫旨在建立一個彈性靈活的藝術樞紐,2023 年發展重心優先落在台灣、日本及新加坡,並結合 The Art Assembly 亞洲會展聯盟旗下國際藝術博覽會品牌資源,以期發揮最大的市場影響力。

董承濂〈若水〉,鏡面壓克力、布料、鋁、音樂和動力組件,2021,426.72 x 914.4 x 914.4 公分

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匯聚更多頂尖畫廊與藝術家於台北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體認到今年的博覽會再次見證台灣與周邊區域興盛的文化交流,同時歡慶本地強韌的藝術生態,此外也顯現台北當代於持續成長的亞洲藝術市場所付出的長期耕耘。他期待將更多世界各地一流畫廊和藝術家聚集於台北,並且利用一屆熱鬧一屆的聚會與國際觀眾分享台灣藝術圈的無限活力。

透過私下交談,普通話流利到不行的岳鴻飛也針對《設計王》(以下簡稱DW)向他詢問的各點提供他的看法。向來熱愛欣賞藝術也熱衷於運動的岳鴻飛儘管因為展期而相當忙碌,但目睹群眾與媒體也踴躍前來,本屆活動爆錶的人氣彷彿一掃他近期的疲勞,神采奕奕地分享他對台灣藝術策展的美好現況和前景。

DW:作為一位在亞洲地區擔任過傳媒主編和重要的策展人,你認為台北的藝術展覽環境比起其他都市而言有哪些獨特的魅力?

Robin Peckham:我想我們當初在Art HK和其他香港拍賣會常看到台灣人前來進行買賣,這也是台北當代成立的原因。目前已經經過五年,我們看到許多台灣收藏家在畫廊或拍賣行購買藝術品,同時這些重要買家也進化到年輕的世代;所以我認為台灣最重要的力量就是這些年輕人,因此本地藝術領域的整體環境需要他們推動,同時也因為這些新世代而讓台灣成為亞洲最具潛力的市場。

DW:您認為這些台灣收藏家與香港、中國、韓國的收藏家在收藏方向和習性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Robin Peckham:早期的收藏家可能都是在收集古董,但到了近代慢慢將興趣擴展到西方藝術,尤其是二戰後藝術潮流或印象派;到了年輕世代的收藏家,由於他們擁有在紐約、倫敦、洛杉磯和上海等地讀書和生活的經歷,所以他們對國際多元的藝術很感興趣。我覺得他們不同於老一輩的地方就是喜歡到畫廊看展,而不是像他們上一代在拍賣行或專員將藝術品送到家裡讓他們欣賞。這些年輕世代總是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思考能力,同樣的,他們也很喜歡探討故事性,也欣賞背後人與人交流的溫度!

Robin Peckham:我想過去台灣老一輩收藏家習慣在拍賣行購買藝術品,現在等於是慢慢讓他們轉移到博覽會上挑選作品;其次就是在疫情之前他們還不能接受在線上或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來達成買賣,但疫情的爆發漸漸讓大家嘗試利用這種遠端成交方式。不過我覺得台灣收藏家有一種很獨特的性格,那就是很喜歡跟畫廊和藝術家面對面交流來建立信任感,因此凡有新的畫廊,我們都會建議他們提早前來與收藏家見面甚至吃飯。台灣收藏家不只是努力尋求信賴感,同時也很喜歡聆聽每件創作背後的故事、文化及思想,跟許多中國、韓國收藏家一聽到藝術家名字便毫不思索地購買習性有所不同。

DW:比起其他藝博會,你認為台北當代自己的獨特差異性是什麼?有哪幾點是你們幾年來堅持的價值?

Robin Peckham:台北當地不外乎就是要做到三件事情,首先是把全世界最棒的當代作品帶到台灣,因為畢竟有些較年長的收藏家不像其他亞洲地區的藏家一樣喜歡到處飛;第二點是協助台灣藝術走到國際,台北當代會利用自身的公關渠道、大型活動和論壇,吸引國外博物館、美術館和藝廊管理者能夠發現台灣居然有那麼多高質量的創作作品;第三則是利用思想串流論壇來滿足台灣消費者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個性,來這裡不只是看展、購買藝術品,他們還會來這裡了解作品背後的議題,不論是一般民眾、資深觀察家或收藏家,他們都很喜歡聽藝術家的演講。

DW:如剛才您所描述的,台灣收藏市場除了交接給第二代藏家而變得更融入市場,也擁有更開放的心態來公開自己的收藏品,他們鑑賞作品的眼光和偏好已變化到哪個方向,明顯與上一代的喜好有所不同?

李華弌,遐輝(二)(2019)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周末展期:5月13日(六)11:00-18:00、5月14日(日)11:00-17:30
展覽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 1 號)

照片集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