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王DesignWant|生活】美學總在路上 這次我們前進台灣中部看學校設計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4.0的成果讓人驚豔不已。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旨在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透過導入設計思考,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真正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因應108課綱上路,未來教育指向自發、共創與溝通協作的特質,加上校園對外開放,逐漸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心的今天,需要一個更多元、友善使用的環境,由此帶出了美感環境改造的迫切,讓歷史校園與學習場域更符合當前時代價值、教育趨勢,並且展望未來。

這一次,小編隨著台灣設計研究院前進中部三間學校,感受設計如何在校園內生根發芽,讓台灣下一代年輕人與美學教育同行,從而影響他們未來看待這個社會乃至這個世界的角度。

雲林西螺國中–焙室Best

首站來到雲林西螺國中。

首站來到雲林西螺國中,參觀其專科教室(職探中心)改造案,西螺國中是雲林縣唯一一所設有餐服教室的學校,每年平均有1,000人次以上的使用頻率。原本此空間規劃是融入餐廳與吧台的概念,未考量教學功能及示範教學區,且缺乏收納烹飪用具、設備及學生物品的機能,加上校方為滿足情境教學需求,在教室的窗簾上以文字傳達教學理念,但整體空間卻缺乏餐服教育的情境,諸如教學示範區不足、實作區與試餐區混用等。

餐服教室外觀改造前後對比。

餐服教室教學實作區改造前後對比。

餐服教室教學實作區改造前後對比。

餐服教室體驗區改造前後對比。

設計團隊-「野之建築」接手改造後,將靠走廊的牆面置換成整面的落地玻璃,將自然光帶入教學現場,增加空間通透感。依教學需求規劃開放式教學廚房與情境體驗區。且為了讓學生都能看見教學示範,特別在示範桌上方設置教學鏡面,讓更多的學生能從不同視角看到老師的示範;開放式情境體驗區則是讓學生們能在有著輕鬆舒適氛圍的空間裡,品嚐自己親手製作的餐點,既有成就感,也能和同學們一起互相交流,增進情感,使之化身為人心與食物擁有良好交流的焙室Best。

餐服教室教學實作區 教學鏡。

教室改造後,成為人心與食物擁有良好交流的焙室Best。

現場參觀側拍。

彰化湖東國小–光棚計畫

第二站來到彰化湖東國小。

第二站來到彰化湖東國小,參觀其韻律教室,該教室用途廣泛,以各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舞蹈性及武術性社團活動為主,校園展覽活動為輔。然而空間既有鋁門窗的通透性不佳,無法與外圍川堂的活動相呼應。且天花板的既有管線及燈具凌亂,空有高度優勢,卻缺乏整體美感,加上既有收納櫃體老舊,缺乏收納靈活性。

設計團隊拆除教室既有矮牆並改為落地玻璃,使教室與川堂內外連結,創造通透流動的空間效果。

韻律教室改造前後對比。

韻律教室改造前後對比。

負責改造本案的永哲制作與跨時代設計則致力於兼顧動態(如舞蹈課、體育課)及靜態(如展覽及閱讀)使用需求的多功能空間。拆除既有矮牆並改為落地玻璃,使教室與川堂內外連結,創造通透流動的空間效果,並以帶狀的金屬網天花板、線型與點狀的照明系統、展覽軌道及預留的投影布幕,從四個面向整合串接起天花的空間,帶入光棚意象,搭配隱藏式收納空間,讓視覺空間留白,同時仍保有完善收納機能,藉此置入新的水平帶狀秩序,引導各式動、靜態活動及行為的發生,同時創造出內外空間的「連續性」及「流暢感」,讓教室不被單一機能約束,而是成為能啟動多重事件的活動場域!

韻律教室改造前後對比。

韻律教室–動態課程(如舞蹈課、體育課)使用模式。

韻律教室–靜態活動(如展覽及閱讀)使用模式。

新竹陽光國小–今天我想搬塊大積木!

最後一站來到新竹陽光國小。

最後一站來到新竹陽光國小,參觀其大堂樓梯下方的廣場活動空間改造案,原本這塊區域有親、師、生共同使用,因此須同時滿足「主題討論、表演藝術、親師互動」動靜態多元化的使用需求。但原始表演舞台僅能容納十人上台,所以校方希望能改造舞台,增加可上台人數,發揮團體表演應有的效果。

廣場空間改造後,利用「固定家具」及「移動家具」兩種物件,創造靈活排列的組合,讓使用者依據情境所需自行搭配出適用的空間。

設計團隊透過幾何美學×數學布林,放大孩童想像力,倍增空間可能性。

負責本案的偶然設計,考量空間原始格局存在過多閒置系統櫃,加上吧台使用率偏低,以及樹穴與花圃佔據不少空間,進而壓縮使用效能,於是透過「固定家具」及「移動家具」兩種物件,創造出靈活排列的組合,讓使用者依據情境所需自行搭配出適用的空間,並以模組化家具物件提升最大坪效,無論大小型活動,都能在這裡順利舉辦。

以模組化家具物件創造出空間使用的最大效益,無論大小型活動,都能在這裡創造出最佳的使用效率。

以模組化家具物件創造出空間使用的最大效益,無論大小型活動,都能在這裡創造出最佳的使用效率。

以模組化家具物件創造出空間使用的最大效益,無論大小型活動,都能在這裡創造出最佳的使用效率。

此外,設計團隊在移動物件持續變動的使用需求下,仍維持空間的一致性是第二考量。因此,廣場以相同的數學邏輯來發展,各物件單元以60×60公分作為發展基礎,並藉由移動家具運行布林代數,以60的因數或倍數削減、疊加等方式來創造量體。除了讓學童探索這些看似多元、但其中具有數學關係的幾何美學,並藉由堆疊這些量體延伸到與自己身體尺度、甚至區域組構的感知啟發,在使用上也因為尺寸都是因數或倍數的關係能夠更加容易組合,無形中建構多元空間實用可能性。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