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思潮激盪 化身成一座向城市開放的博物館

在眾人期待下,由知名建築師遠藤克彥設計的大阪中之島美術館終於在2022年正式開幕,其典藏以大阪為中心,並包含日本國內外近代、現代藝術及設計類等超過6千件以上的作品,而美術館的對外開放,也象徵大阪又增添了一個顯眼的新地標。

涅槃重生的當代美術館

事實上,早在1983年,大阪市政府就決定創建一間公立美術館,然而受到館藏不足與泡沫經濟的影響,該計劃幾近胎死腹中,但多年來地方人士仍舊不放棄,繼續努力推動,直到2013年這項構思再度被列為大阪都市戰略的重點之一,總算成功復活,並由遠藤克彥建築師負責館內外的空間規劃,打造出顛覆傳統,卻又與時俱進的當代美術館嶄新樣貌。

大阪中之島位於戶島江(Dojima River)與土佐堀江(Tosabori River)兩江之間,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貿易與商業活動的繁榮地區,當時這裡有一個名為「舟入(Funairi)」的港口,貨船可以直接停泊在江面上。而在經過現場調查後,設計團隊發現美術館選定的基地位址是連結中之島東西兩側的關鍵紐帶,所以如何引導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與往來人流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設計師沒有設置建築物的「正面」來成立特定路線,而是開闢了一系列的入口,以此迎接由不同方向前來的人們,再加上中之島因地處河畔不排除發生河水氾濫的可能性,於是藏品都放置在能夠避免遭受水患危害的3樓以上區域,1樓與2樓則共有6個出入口,面向市民免費開放,除了提供給美術館參觀者外,也能夠當成不定期舉辦活動的公共空間之用。

承載著藝術、創意與文化的黑色量體

美術館外觀看起來猶如一個巨大的立方體黑盒子,採用由建築混凝土、特選岩手縣產玄岩碎石、京都宇治碎沙、黑色顏料、JIS標準輕質混凝土混合而成的609塊預鑄混凝土所包覆,硬化後的表面經過超高壓水流處理予以粗糙化後,再漆上一層高濃度無機硅基複合塗層,達到強化耐候性與防止剝落的作用,同時預鑄混凝土表面透過精密雕刻製造出微陰影的深黑色視覺效果,而非僅依靠材料本身的顏色,透過特殊建材的運用,讓美術館得以充分融入周邊街景當中,絲毫不顯突兀。

大阪中之島美術館共有5層樓,由鋼骨結構、制震系統與防震停車位組成,彼此間由伸縮縫相連結。1樓與2樓的外部空間與街道景觀擁有緊密的互動關係,為了實現室內外的無縫連結,有必要消除與環境的高度差異,因而建築師針對這兩層樓鋪設玻璃帷幕,讓美術館呈現出彷彿漂浮在空中的形態,2樓一部分透過高架人行道與周遭公共設施相連,而為了提升中之島地區的未來活力及方便通行,未來還預計在西側進一步增設連接人行道。

在三維通道中自由移動 讓心靈得到徹底解放

至於美術館的內部格局,當初遠藤克彥建築研究所在參與國際競圖奪得首獎時,便立定了「Three-dimensional passages(三維通道)」的核心設計概念,passage意指行人專用、有屋頂且可自由走動的長廊或通道,還可延伸出旅行、航行、交流、過渡等衍生意義,建築師希望由passage的角度出發,賦予美術館豐富多元的開放內涵,讓民眾不僅從單一角度欣賞這棟建築,而是能夠透過更寬廣的視野來深入其中,使其作為藝術文化與不同階層民眾之間親密交流的特定載體。

考慮到現場環境,1樓與2樓為公共空間,類似車站大廳,從2樓開始可以搭乘綿長的自動手扶梯,經過3樓典藏庫,然後來到4樓館藏展示區,之後可以再轉搭手扶梯抵達5樓特展區,一個挑高約6公尺的無柱場域,能依照需求自行隔間,專供巡迴特展及各種企劃展使用。移動期間,參觀遊客的視線將從原本1、2樓的水平視野被引導到更高樓層的垂直視野,迎來一波震撼的感官印象。遠藤克彥將美術館的空間從中掏空,形成一個富有層次的三度立體場域,4樓手扶梯為東西走向,到了5樓就調整為南北走向,通道的橫截面就是建築4面外牆的開口,位於美術館上層的這些通道不僅成為展示區前的大廳,遊客還可以站在不同開口處前的玻璃窗由四個方向眺望中之島的城區景色,讓人沉浸於超越單純享受藝術的新城市體驗。

此外,通道中交叉的兩座大型自動手扶梯相互朝向90度,所以前往2樓與4樓的手扶梯出口並不在同一個位置,以便將擁擠人潮分流,有效避免了內部動線的混亂。另一方面,內部通道的牆壁與天花都使用細條銀色百葉格柵裝飾,這些百葉的造型本身非常簡潔,搭配略帶紅色調的灰色背景漆,輔以中庭頂部灑落自然光的襯托,再與室內不同色溫的人工照明混和在一起,創造出獨特又微妙的視覺變化,類似的光影變化隱喻人類行為與藝術及文化的關聯性,也是大阪中之島美術館想持續探究的目標,而我們,則有幸參與其中。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