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海下的漂流木招牌,聽見秋刀魚藝術中心的真摯聲吶
午後陽光從層層密密的小葉欖仁樹冠撒落下來,照在秋刀魚藝術中心那漂流木組構成的魚型招牌,既與環境相合,又富活潑趣味,不僅讓人好奇這個一開就是18年、大內藝術特區的第一家畫廊,是怎麼樣的藝術空間。
會以秋刀魚為名,當從創辦人黃敏俊說起。24歲即以童年餐桌上常出現的秋刀魚入畫,最後舉辦秋刀魚畫作個展的黃敏俊,在以室內設計師身份賺到錢後,不僅圓了專職畫家的夢,更與妻子廖苑如一同開立畫廊。而這間畫廊,同樣與秋刀魚相連結,他們期待畫廊能如秋刀魚之味能轉苦為甘,且要如其箭頭形狀具未來指標性,並且在物美價廉如秋刀魚的定位下,向大眾推廣價格平實的優良藝術品。
2003年,夫婦倆在內湖這個曾經的藝文沙漠,買下了一處清幽且擁有庭院的空間時,當時,他們沒想過十幾年後,大直內湖一帶會成為新興蓬勃的藝廊聚集地,僅只是憑藉著自身對藝術的熱愛,在這個含夾層總面積僅有80坪左右的空間,開啟了台灣年輕藝術家的推廣之路。
走進歐式的雕花大門,庭院給予了參觀者進入藝術世界的過渡空間,夫婦倆在此擺設了桌椅,讓人得以愜意在此賞覽植栽與雕塑。該處的綠景隨著大片玻璃門的通透,延展到室內,與內部的暗綠石磚輕聲相和。
推開與大門招牌相呼應的漂流木門把,得以瞧見的,除了適合展現藝術品的白牆,便是格柵式的天花板設計,以及工業風十足的懸吊感夾層。黃敏俊表示,格柵不僅能帶來挑高天花板的表情變化,更能減低空間的回音。而夾層的使用不僅隔出了辦公區、另一個展間,也讓立體空間有了節奏變化。
廖苑如表示,因為沒有租金壓力,秋刀魚藝術中心能不過度向市場靠攏。於是,台灣年輕藝術家漫畫、雕塑乃至於當代水墨等各式創作,都能宛如天花板的投射燈,以更為聚焦的姿態推展到大眾面前。
然而,秋刀魚藝術中心對當代藝術的推廣不止步於此,2018年,他們推出了「聲吶計畫」,向更多年輕藝術家招手,給予他們讓人看到的機會,至今已經到了第三屆的聲吶計畫,展出地點就在藝術中心那宛如懸吊半空的夾層。夫婦倆以己身之力打造的這個實驗空間,宛如為新一代藝術家創闢出一個充滿希望的苗圃,並且以秋刀魚的箭頭形象,正更進一步地指引在地的人才,更具勇氣地走進藝術世界。
黃敏俊表示,木雕作品的原料倘若是台灣在地木材,材質本身狀態即與環境達到平衡,自然通風擺放即可,刻意擺放到空調空間反而可能會造成材料的乾裂。然而如果台灣木雕要移動放到乾燥氣候區,即需先擺放在箱子裡,待到木材適應當地氣候再取出。
秋刀魚藝術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基湖路137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