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相知‧相疼惜》致敬吳清友先生的溫柔
「相遇.相知.相疼惜」,是吳清友先生生前常說的話,簡短的一句話,道出了他看待人與世界的方式,也映照出他一生溫厚而堅定的倫理實踐。作為本展的標題,引領觀眾重新走入他與人、與藝術、與土地之間的種種相遇,細讀那份理解與溫柔如何成為他獨特的生命軌跡。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關於踽踽獨行的行動家-吳清友先生
吳清友出生於臺南將軍鄉,自幼成長在鄉野漁村,深知父母親的辛勞與務實的生活態度,讓他深刻理解基層生活的不易,也養成了溫厚仁慈的性格。
於1989年,吳清友先生同時成立誠品書店與誠品畫廊,形塑了華人世界獨有的美學與生活風格,也成了臺灣最早成立的畫廊之一,很快的成為臺灣畫廊界的領頭羊。
在本次的展場一隅,也特別佈置如誠品書店般的角落,書櫃所陳列的書籍皆為吳清友先生生前所珍愛與推薦,映照其以閱讀陪伴日常的精神世界。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相遇、相知、相疼惜
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表示,策展名稱取自父親的筆記中「相遇.相知.相疼惜」,我們一生相遇很多人,能相知甚至相疼惜的緣分,就非常難得。這項策展對我是一項鼓勵和勇氣,也是一種啟發和靈感。吳清友先生一直希望能夠款待讀者,這樣的心意和精神,在AI時代,我希望能進一步延伸做到讓讀者感到被疼惜。
紀念展由台灣好基金會主辦,於池上穀倉藝術館展出,展覽分為五個單元,「愛與仁慈」、「生命的哲思」、「與藝術家為友」、「風景鄉情」,精選49件吳清友先生喜歡的作品,以他生命中重要的情感經緯為軸,構成如同自傳般的視覺敘述;每件作品也都有他與藝術家的故事,以及他愛惜台灣的深情。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愛與仁慈」
揭開吳先生生命中最爲質樸的一面,他對勞動者懷有深切的理解與尊重。藝術乃為審美的喜悅,更是愛與仁慈的行動媒介,在這個單元裡,觀眾將看到礦工的堅毅、農夫的身影、鄉間的日常,這些作品承載著溫度與故事,映照出他相信善、相信愛的信念。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王大維)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林佩儀)
「生命的哲思」
轉向抽象與精神性層面,回應他中年後面對人生的虛無感,迷惘讓他走進哲學、宗教與心理學的世界,從史懷哲到弘一大師,從赫曼・赫塞到東方美學,他在閱讀與對話中尋找生命的本質與方向,他的收藏也因此出現許多抽象、精神性與象徵性的作品——有厚重沉靜的靜物,也有氣韻流轉的抽象色塊;有象徵寂寥的孤島,也有寄情於山川的冥想。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與藝術家為友」
展現他與藝術家之間豐富的人際網絡與精神交流,無論是聆聽創作背後的故事,還是談論哲學、聊人生等日常對話,都讓彼此的創作與思考在交流中滋長。難能可貴的是,他與江賢二、蘇旺伸、劉小東、林明弘等藝術家的關係,那不僅是畫廊或藏家對藝術家的支持,更是彼此相知、共同創造的見證。每一次收藏、每一次相遇,都是對彼此創作與心靈旅途的支持與回應。友誼化為畫布上的形狀與色彩,他堅信的「心誠最美」讓畫廊成為藝術家的「家」,而藝術家,成為他的家人。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風景鄉情」
以描繪臺灣山川土地的作品為主,承載對故鄉的深厚依戀。離開家鄉的腳步越遠,對土地的思念越深,吳清友深知城鄉差距,也明白文化的養分往往源自腳下的風土。成立誠品與畫廊則是一種回饋臺灣的方式—提供藝術家揮灑的空間,也為觀眾創造心靈棲息的所在。此展區中,吳清友收藏的臺灣山川、溪流與海景,不僅是珍藏臺灣的美,更是對這片土地的承諾:疼惜這片土地,使它不因時代變遷而讓文化失去根基,每一幅風景都像是訴說著他的初心與不變的牽掛。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羅正傑)
台灣好基金會 提供(攝影/王大維)
初秋的池上,讓我們一起在《相遇‧相知‧相疼惜─吳清友先生紀念展》,找到自己的生命啟發。
《相遇‧相知‧相疼惜─吳清友先生紀念展》
展出地點:池上穀倉藝術館
展覽日期:2025/10/24~2026/4/5 (週一、週二休館)
展覽時間:10: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