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展》:開啟一場橫跨百年的視覺體驗
國徽、郵票、紙鈔、機構標誌,以及書籍、公路標誌、布拉格地鐵導引系統、產品包裝與電影海報 — 這些日常可見的符號與視覺語言,都是形塑捷克國家身份的重要構成。這些設計是如何誕生的?又是由誰創作的呢?

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捷克中心臺北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展覽,即將於2025年8月19日至10月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盛大展出。
以平面設計為語言 娓娓道出捷克的集體記憶與時代精神
展覽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與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本次展覽中,觀眾將透過原作與複製品,認識捷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並深入理解其背後的設計背景、歷史與意涵。

平面設計伴隨人們一生,但鮮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Art Nouveau 新藝術運動藝術家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 1860-1939)、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 1900-1951)、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 1932-2023)等,每位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作品都足以成書立傳。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該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為該專案的一環,透過展覽中的展件如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視覺語言中,看見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以外,也看窺見平面設計中如何承載集體記憶、映照時代精神。

設計不只是創意的展現,也是與時代抗衡、與社會對話的媒介
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 Martina Rubešková 形容捷克平面設計史是一則與時代抗衡的故事,認為,在自由受限的年代,設計既是創意的出口,也是抵抗的象徵;捷克中心臺北主任 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 則指出,每個國家都在尋找自身的身份認同,此次在展覽中大家可以看見捷克設計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表述。

本展猶如一堂跨越國界的風格課,搭建文化對話的平臺,讓觀眾深入理解捷克設計的脈絡與細節。
同時,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深植於生活的每個角落,從地鐵站標誌到森林登山路徑的指引系統,都反映出捷克的設計元素。策展人Filip Blažek在談到策展理念時分享到此檔展覽不僅是一檔展覽,是一個計劃。《識別》計畫結合展覽、影集、紀錄片與出版物,在多人支持下得以完成,娓娓道出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一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回顧,而是一場啟發更多人關注設計力量的文化行動。」


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封情書
展覽期間,在2025年8月23日下午2點,將於松山文創園區創意劇場舉辦《Identity: A Czech Graphic Design Love Story》放映會。該片由Kateřina Mikulcová與Petr Smělík執導,曾於捷克Ji.hlava國際紀錄片影展獲獎,並在香港歐亞紀錄片週放映,是設計迷與文化研究者不可錯過的作品。
片中,身著招牌格紋西裝的捷克裔紐約拍賣官尼可拉斯・勞里(Nicholas Lowry),將帶領觀眾走訪多座城市,探索構成捷克民族識別的視覺與文化脈絡,並意外揭開自己家族的故事,引領觀眾跟著他的視角,展開一段橫跨設計、歷史與個人記憶的旅程。


此次展覽不僅是一場對捷克平面設計的禮讚,更是一扇打開全球視野、促進文化共鳴的窗口。邀請大家透過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認識捷克設計的多元風格與文化底蘊。無論您是設計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觀眾,都能在這次展覽中找到共鳴,感受到設計所帶來的力量與價值!
2025《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展》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2025.08.19 - 2025.10.12(週一休館) 10:00–18:00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2展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