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與無信仰的灰色地帶:專訪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薛丞倫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薛丞倫教授。

在2025年即將到來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的提案獲選代表台灣館參展。這個經歷多次提案嘗試才成功獲選的計畫,將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小編特別專訪台灣館策展人成大建築系系主任薛丞倫教授,聆聽他分享策展理念及台灣建築在國際舞台上的獨特視角。

漫長等待後的成功

薛丞倫從2009年開始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提案工作,歷經十多年、六七次的嘗試,終於在2024年年中被通知獲得這個代表台灣的機會。薛丞倫談到成功獲選時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薛丞倫表示成大建築系團隊從最初就以「島嶼」(Island)為概念出發,象徵台灣雖是島嶼卻蘊含無限可能。然而,台灣在威尼斯雙年展中面臨的「宿命」是不被當作國家,只能以平行展的方式參展,而非出現在主展區的國家館中。

「台灣從2001年開始才有一個場地,然後由國家的名義來邀請,不過依然只能加入平行展。」薛丞倫解釋道,「雖然規格還是很正式,但主辦單位就是把我們放在展區外面,因為這些歷史及政治因素,所以一直以來台灣館都必須扮演著對外宣揚台灣形象的重要角色。」

回顧威尼斯雙年展的演變歷史,2000年至2006年期間,展覽模式以邀請建築師展出作品為主。但自2006年開始,建築雙年展改由策展人主導,透過策展論述來重新詮釋建築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這樣的轉變,讓展覽不再只是單純展示建築作品,而是賦予建築一個更大的框架,來回應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的關係。」薛丞倫指出,這屆台灣館正是延續這樣的脈絡,透過建築來探討台灣的空間變遷與國際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館的獨特參展模式,使其在國際雙年展的生態中扮演了一種「遊擊策展」的角色。透過創新的策展方法與多元的展出內容,台灣館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展覽風格。

從信仰到「[無]-信仰」的策展概念

方才提到,薛丞倫自2009年起多次提案,均以失敗告終,而這一次的提案,團隊總結過去失敗經驗,開始重新思考:「台灣最近發生什麼事情?」,發現最引起民眾關注的莫過於台積電。薛丞倫觀察到「台灣人對台積電真的變成一種信仰一樣,所謂護國神山,我們非常相信台積電,為了台積電可以犧牲很多事情。」

從建築的角度切入,成大建築系面對科技產業的擴張,也有許多獨到思維。這些想法必然是台灣獨有的,因為國際上沒有像台積電如此密集的先進廠房,也沒有台灣這樣深受科技發展影響的國土空間規劃。

「效率」、「科技」、和 「控制」做為進步政府的現代化治理手段,成為重要的信仰。

策展團隊歸納出台灣三種主要的「信仰」:高科技的信仰、高速度的信仰(如高鐵形成的一日生活圈),以及關於控制的信仰(如空間治理的高效率)。然而,他們發現台灣建築的獨特性並非這些信仰本身,而是建築在面對這些信仰時展現的韌性與智慧。

「台灣人有很厲害的能力,相信跟不相信、信仰跟沒有信仰之間,有一種來來回回的動態性。」薛丞倫認為,台灣建築師在表現與思考建築時,也體現了這種在「灰色地帶」中的強大韌性。

東方哲學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薛丞倫將這種思考方式與東方哲學中「無」與「有」的概念相連結,同時借鑒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non-sites」理論,探索實體與再現之間的微妙關係。

臺灣大事紀呈現空間治理的共識與妥協。

「『無』(non)跟東方哲學它是一個相對的、相生的互相依存關係,有時候說『無』,但它其實代表的是『有』。」這種思維呼應了台灣面對地緣政治、天然災害時展現的韌性適應能力。

這個概念也與威尼斯雙年展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相呼應,藉此重新審視台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

17組團隊共同建構台灣觀點

薛丞倫表示本次台灣館共有17組團隊,從不同角度呈現台灣建築的多元視角。薛丞倫按照特性將這些案例分為四大類:
1.戰略性的共存(Tactical Interdependence)
2.流變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Flux)
3.身體體現的韌性(Embodied Resilience)
4.彈性的集合體(Adaptive Assemblage)

這些分類涵蓋從大型基礎設施到身體尺度,從建築尺度到策略思維,全面展現台灣建築因應各種挑戰的獨特智慧。

氣候正義 Climate Justice。

無用之地 荒地的游擊生態 Liminal Void Insurgent Ecologies of the Ruderal Landscape。

「台灣已經太習慣這種不確定性,所以台灣有很多厲害的策略手段。」薛丞倫解釋,當代世界已經不再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而是充滿不確定性與價值觀衝突的處境時,「你必須在這些多元價值觀互相衝突的系統之間,尋求調解共存與可以合作的機會。」

都市奇觀 Urban Spectacle。

書山 -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典藏中心 Path of Knowledge-Souther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遊走「島—群島—半島」的展場空間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的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

科技島 TECH-island。

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

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

「科技島」展場示意圖。

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展區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無]信仰的觀展動線。

以能源為核心的建築思考 Energy-Centric Architectural Thinking。

顳 Temporal Fabric of Boundaries。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則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

漂浮記憶_馬祖的空間轉譯與文化再生Floating Memories Spatial Translations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 of Matsu。

七股離漂Qigu Floating Escape。

傳統文化與嶄新科技的共生共存

此外,展場設計將結合台灣傳統文化與高科技元素,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光明燈牆」,其前面是傳統光明燈,背面則充滿晶片控制器,象徵台灣傳統與科技的融合。

光明燈牆如同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

光明燈牆如同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

薛丞倫希望通過展場的窗戶,讓參觀者一轉身就能看到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再轉身則能看到台灣的光明燈,形成強烈對比。「我們就是在展場的設計裡面一直在找這個跟威尼斯的關係。」

另一個展示台則取材自台灣廟會的辦桌形式,使用辦桌常見的桌腳支撐。這種設計不僅解決了威尼斯展場地面不平的問題,也與威尼斯本身建在無數樁腳上的特性產生呼應。

大員與威尼斯_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Tāi-uân and Venice The Embodied Intelligens of Two Island Republics。

展場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巧思是安排台南與威尼斯的城市結構比較。薛丞倫解釋:「威尼斯島以前都是小島,彼此之間靠船連接,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蓋了許多橋和騎樓,把這些島連結成一個大城市,而台灣城市的發展恰好相反 —— 從荷蘭時期到清朝,台灣城市都是順著地形發展的大城市,而日治時期的都市改建計劃則將城市切成被騎樓包裹的「島嶼」,兩者的城市發展剛好相反,這個就給我們做類比與操作的機會。」

建築教育的跨界合作

作為學術單位主導的策展案,「[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也致力於促進建築教育的創新。薛丞倫特別提到,策展過程中刻意媒合成大建築系老師與建築師合作,創造產學合作的平台。

媽祖科技廟Mazu Techple。

邊界彈性BORDER ELASTICITY。

「建築教育不是關起門來的象牙塔,如果更擴大一點是像living lab一樣,希望創造一個很積極的平台交流。」他認為,這樣不僅能讓學校研究走出象牙塔被應用出來,也能讓學生在學習建築時,不再只學習教室裡的知識,而是「來回在學校內跟學校外」之間。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舉行。薛丞倫透露,展覽結束後,團隊計劃在台北舉辦回顧展,屆時將更完整地呈現17組團隊的深入研究成果。

Old Town - [Railway Station] - Science Park。

展望未來

城市的余白Urban Margin。

從提案到實現,從台南到威尼斯,從傳統到科技,「[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不只是一個展覽,更是台灣建築在當代全球處境中的獨特定位與回應。正如薛丞倫所說:「台灣就是在內外不斷的來回,經歷上下不斷的調解,而這些豐富多變的關係,正是我們創造全新建築概念的機會。」

The Invisible Unveiled。

Rail-Live。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是台灣向世界展示這種獨特建築思維的最佳舞台。

廣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