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懶的週末 來欣賞一下傳奇攝影師沃納·畢肖夫的作品吧!

沃納·畢肖夫© Werner Bischof Estate_Magnum。

沃納.畢肖夫(Werner Bischof,1916-1954)是一位富有創意的攝影師、格盡職守的攝影記者和充滿詩意的故事講述者,其作品以精準的構圖和抒情詩般的美感為特色,他也因此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瑞士攝影師之一。

Young Khmer. Angkor, Cambodia 1952 © Werner Bischof Estate/Magnum。

沃納·畢肖夫出生於1916年4月26日,他放棄了成為一名畫家的理想,轉而選擇在蘇黎世工藝美術學校跟隨漢斯·芬斯勒(Hans Finsler)學習攝影。後來,他開始接觸廣告拍攝工作,並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42年,瑞士雜誌《Du》開始定期刊登他的作品。1945年之後,他轉向新聞攝影領域,並於1949年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1951年,他在印度花了6個月時間為《生活》雜誌拍攝照片;1951-1952年,他前往日本工作了一年;1952年,他在中南半島擔任戰地記者;1953年,他先是在美國待了4個月,隨後穿越整個南美洲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執行報導任務。

Model. Zurich, Switzerland 1941 © Werner Bischof Estate/Magnum。

1936年,他在完成攝影學習後,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商業攝影師。1945年,他的工作重心偏向紀實攝影,也因為工作,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歐洲;1949年,他加入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並繼續遍訪全球,直至1954年一場發生在安第斯山脈的車禍,卻讓他年僅38歲就意外早逝。

Female nude sitting. Zurich, Switzerland 1942 © Werner Bischof Estate/Magnum。

2024年3月8日至6月9日,德國威玆勒的恩斯特·徠茲博物館重磅展出其畢生作品。此次展覽的作品貫穿了畢肖夫從商業攝影師轉型成為攝影記者的整個歷程。從蘇黎世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他開辦了一家攝影工作室,為時尚、廣告和展覽設計拍攝照片。隨著瑞士鄰國發生戰爭動盪,畢肖夫越來越反感拍攝漂亮、追求視覺完美的照片。194年,他開始服務於人道主義組織瑞士救濟組織(Swiss Relief),成為一名攝影記者,並在工作中遊歷了德國南部、法國和荷蘭等地。在此期間,他記錄了歐洲被破壞後的景象以及戰爭受害者得到救助的故事。在加入新成立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後,他幾乎從未停止旅行的步伐。他的足跡先後踏入東歐、印度、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南半島、北美和南美。

Farmers’ pub. Puszta plains, Hungary 1947 © Werner Bischof Estate/Magnum。

畢肖夫試圖通過投入自己熱衷的長期專案來對抗他的不安感,並致力於創作大型作品集或攝影書籍。他在最後一次旅途中前往南美進行兩項攝影項目:一方面拍攝商業代理照片,另一方面則是探索更普世性質的攝影主題,它們比單一的雜誌照片更能反映真實的世界。1954年5月16日,畢肖夫蒸蒸日上的職業生涯戛然而止:他乘坐的北方礦業公司(Northern Mining Company)汽車不幸墜入秘魯安第斯山脈的峽谷。駕駛汽車的秘魯司機、畢肖夫和他的瑞士地質學家朋友都在車禍中喪生。恩斯特·徠茲博物館全面展出了畢肖夫規模龐大的作品檔案,這些檔案一直由他的家人保存和維護,而且始終被視為20世紀攝影史上的瑰寶。除了知名的代表性作品 —— 如《吹笛少年》(Flute-playing youngster) 和《東京明治寺》(Shinto priests in the snow)外,展覽中還有許多迄今為止尚未被人熟知的圖片和檔,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這位攝影師偉大的仁愛精神以及精準的審美能力。

廣告

Top